绿色篇:节能环保的现实与未来
“如果骏马追不上太阳,我们就把太阳放在马背上。”
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的查龙村,当夕阳在地平线坠落,夜幕下的红原大草原不再只有星光点点――牧民旦卓拉的帐篷里多了电灯、电视,而且走到哪里,就能亮到哪里!改变来自于一台独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站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高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风机,一望无际,昔日令人生厌的狂风,今日成了滚滚的财源;在河西走廊西端,行驶在沙漠戈壁中的高速公路上,不时看到荒漠中矗立的银色风车,昔日令人生畏的百里风区,已变得像沙漠绿洲那样使人向往。
2009年,世界仍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但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在这场新能源的浪潮中,中国已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2009年8月8日,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近几年,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风电装机已突破10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核电从无到有,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达229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1.7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绿色,并不仅仅是新能源的代表色。在大庆,“黑金”正在演绎着“红与绿”的交响,石油人提出:建设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大庆”。在中国各地,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
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蓝色篇:科技创新引领走向海洋
2009年7月19日,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在“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上表示,中海油正在筹建三个“海上大庆”:在渤海,建设500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在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建设5000万吨(650亿立方米)LNG接收站。
从中海油雄心勃勃的“海上大庆”规划中,可以读出中国人向海上进军、向大海要能源的丰硕成果。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我国的海洋管理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艰难曲折、励精图治的发展之路:1958年,国家组织了“中国近海环境与资源综合调查”;1964年,组建国家海洋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诞生……
6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等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海洋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1978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60多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高速递增,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由不到1%增加到9.87%,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走向海洋,才会有惊喜的收获。走向海洋,需要胆量与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力量。
陈毓川院士:为国家摸清“家底”
■本报记者 杨亮
“我国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一跃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变化翻天覆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一位与新中国地质事业一起同行的专家学者,回首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巨大变化,他感慨万千。
1952年,陈毓川考取南京大学地理系。当时,新中国正在大搞基本建设,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极其迫切。而建国之初,我国找矿不容乐观:当时,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两种,矿山300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的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找矿,是那一代地质工作者们最大的使命。像地质学家李四光那样,创立并发展新的“地质力学”,为祖国的地矿事业作出贡献,成为青年陈毓川的理想。
1959年陈毓川从苏联深造一回国,就投入到紧张的矿产研究与勘查工作中。此后,为了寻找金矿,开发国有地质资源,他的生活经常被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这样的词汇“填充”。为了带回几十公斤的矿石标本,深入深山,面前的悬崖又高又陡,万丈深渊就在脚边……
伴随着找矿工作的进展,陈毓川的人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上,他先后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总结了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并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让陈毓川院士欣慰的是,60年后的共和国地质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今天,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速写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在浙江宁波镇海比邻东海的一片开阔地带,52座白色的巨型储油罐组成矩阵,整齐地排列在1.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格外壮观。这就是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整个基地储满油后,总储存规模为520万立方米。
覆盖了储运、工程、消防、自动控制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安全监测系统,构成了镇海基地安全生产运行的“防火墙”。在基地的生产运行测控大厅中,60多个现场监控设备传输回来的数据汇集在这里,工作人员根据仪器采集到的数据对整个库区的安全进行实时监控。而穿插布局在储油罐之间的消防设施,凸显了油储基地防火系统的严密性。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为防范石油供给中断风险,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战略决策。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设启动会,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序幕。2004年3月28日,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打下第一根基桩,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总规模1640万立方米,均由10万立方米的大型钢制储罐组成,可储存原油约1200万吨。镇海基地2006年9月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黄岛、大连和舟山基地建设规模分别于2007年12月、 2008 年11 月和2008 年12 月建成投运。到2008年底,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四个基地己全部建成。目前已基本完成国家储备石油的收储任务,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石油安全有了初步保障。(刘一飞)
李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