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gongye@ifeng.com
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09年08月09日 20:11凤凰网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3)钢材品种规格突破4万个,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无缝管、厚钢板、大型型钢、镀层钢板等都不能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己能冶炼1000多个钢种,轧制4万多个规格钢材。1952年,我国合金钢产量只有2.5万吨,2007年增长到2823万吨1956年,我国低合金钢年产仅3000吨,2007年增长到14430万吨。板管带等钢铁产品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6.4%提高到2007年的50.6%。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品种的增多,钢铁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2007年与1949年相比,国产钢材(扣除重复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68.8%上升到了96.8%。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板管带比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又分别提升至52.4%和97.1%,同比分别提高1.8个和0.3个百分点。从1949年到2008年,钢铁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累计提供了33.52亿吨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技术装备水平大为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十分落后,最大的高炉,容积为690立方米;最大的平炉,公称吨位为150吨;最大的电炉,容量只有5吨:最大的转炉,容量为4吨,而且是酸性侧吹;轧钢设备也很陈旧落后;许多生产过程靠手工操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设备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双管齐下,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日趋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连续化、紧凑化、长寿化。连铸比已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07年的97.7%。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已经拥有13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421台,生产能力30396万吨,占全国烧结机产能的58.4%;1000立方米以上转炉120座,生产能力19118万吨,占全国高炉产能的52.2%;100吨以上的转炉140座,生产能力19875万吨,占全国转炉产能的51.3%:50吨以上的电炉69座,生产能力3947万吨,占全国电炉产能的82.9%。目前,我国已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500立方米的高炉、600吨的顶底复吹转炉,以及世界最大的可年产150万吨铁水的COREX炉,宝钢、鞍钢、武钢、马钢、太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钢铁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随之明显提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高炉喷煤比、转炉炉衬平均寿命、连铸比等,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指标。

(5)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之初,我国钢铁工业投入多、产出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钢铁工业的轧钢综合成材率,1949年为63.5%,1978年提高至74.8%,2007年提高至95.3%,比1949年提高31.8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每位从业人员年均生产的粗钢量,1949年为2.4吨,1978年提高到13.9吨,2007年提高到163.1吨,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68倍和12倍;万元增加值能耗从1985年的45.6吨标煤下降至2007年的5.3吨标煤,下降了88.4%;吨钢综合能耗从1978年的252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2007年的63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75.0%。2008年,钢铁工业的资源利益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以大中型钢铁企业为例,2008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至5.13吨标煤,比上年下降2.4%;吨钢可比能耗609.6千克标煤,比上年下降0.8%;吨钢耗用新水5.0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外排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比上年下降29.0%,SO2排放量同比下降3.8%,工业烟尘排放量同比下降7.5%,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12.1%。

2.60年发展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非常丰富,初步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纵观新中国60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即1949年到1957年的8年,1961年到1965年的5年调整,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30余年;也有两次重大曲折,即1958年到1960年的3年“大跃进”和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这60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什么时候钢铁工业发展就能又好又快,反之,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秩序混乱,钢铁工业的生产建设不仅不会向前发展,反而会出现大的倒退。

(2)坚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

新中国6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钢铁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由投入产出为代表的内在有机联系,钢铁工业只有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反之,像在3年“大跃进”时期那样,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在国民经济中,钢铁工业孤军突进,在钢铁工业产业链内部,矿山、冶炼、轧材之间的比例失调,结果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最终使钢铁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调整。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新中国6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钢铁企业由政府部门经营,生产计划统一下达,物资供应统一调拨,产品统一购销,财务统一收支,人事统一管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钢铁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率和效益均不如人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钢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整个钢铁工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之列。

(4)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新中国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炼钢设备主要是平炉,钢铁科技工作者就创造了“高温、薄渣、活跃沸腾”的快速炼钢法,改单槽出钢为双槽出钢、三槽出钢,采用铝镁炉顶砖来强化冶炼,还开展了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合金钢,低合金钢的研究,为钢铁工业增加产量、扩大品种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60年代,为了赶上世界钢铁新技术的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第一座高炉喷煤装置、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第一座弧型连续铸钢机、第一座小型连续轧钢厂。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钢铁工业又创造性地开展了攀钢钒钛磁铁的冶炼、包钢含稀土、铌共生铁矿的冶炼、酒钢含氧化钡高硫镜铁矿冶炼的技术攻关,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通过连铸、连轧机、高炉、转炉的国产化以及连铸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综合节能技术等6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扩大了品种,提高了质量,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证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由弱转强的根本途径,成为钢铁企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钢铁工业发展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前已提及,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消费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回落,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行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9年前几个月的情况看,当前钢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不利局面还有继续恶化之势。这主要表现在:(1)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钢材出口大幅度下降。从2009年1-2月的情况看,我国钢材出口延续了自2008年9月以来逐月大幅回落的走势。海关统计显示,1—2月我国钢材累计出口量为347万吨,同比下降53.5%。不锈钢行业的龙头老大太钢集团2009年截至3月26日,不锈钢出口尚不到1万吨,同比下降了80%。(2)钢材库存猛增。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全国钢材库存总量达2000万吨,而往年正常水平都在200万吨左右。(3)价格继续下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截至2009年3月20日,钢材市场价格月同比下跌了7.4%,季同比下跌了6.9%,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已跌至15年来的历史新低。(4)行业效益继续恶化。2009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由上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

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要想实现钢铁工业稳定健康发展,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它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行动,妥善应对。

就政府而言,采取对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紧落实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政策措施

我国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从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来看,我国钢铁工业不能把出口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不能做世界钢铁的供应基地。从长期来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也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国在2007年至2008年间多次降低或取消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钢铁产品出口还加征关税。这在当时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当前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给我国钢铁工业运行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的时候,就需要适时地对我国钢铁贸易政策进行权宜性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钢铁需求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使占我国钢材直接和间接需求23%的海外市场不至于过分下降,从而加剧我国钢铁工业波动的风险。事实上,新近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适当调整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落实好已出台的取消67个税号钢铁产品关税措施,加快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取消对钢材出口实行的许可证管理:适时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积极组织协会和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以确保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维持在总量的15%以上。这些权益性政策调整,对于稳定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的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2.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固的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加快推进与钢铁相关资源的全球配置战略

自2004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国际铁矿石价格变化对我国钢铁工业影响巨大,走出去开发国外矿石资源是我国钢铁工业一个长期战略选择。当前,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国际铁矿石资源的价值和矿业企业的市场价值都处于阶段性低点,这正是我国钢铁工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和企业收购,获取优质国际资源的有利时机。我国政府应因势利导,鼓励国内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资源和优质资源型企业,建立我国钢铁工业资源战略储备,拓宽资源供给渠道,稳定资源供给数量和价格,降低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源风险。最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境外投资机会,我国商务部已经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决定减少对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和程序,鼓励企业“走出去”。这无疑是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下一步应该研究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财税、金融等激励和支持政策措施,以支持和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和资源性企业收购。

3.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者适性的激励政策

改变钢铁工业小而散状况,提高产业集中度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关于钢铁工业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即使是已有的兼并重组,其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兼并重组是政府“拉郎配”和政府有形之手强烈干预,以及现有政策的所有制歧视、地域歧视与规模歧视的综合作用下达成的,而非企业的自主行为和市场行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又处于一个推进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的有利时期,政府应因势利导,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普适性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如:为企业兼并收购提供贴息性贷款,向兼并重组企业提供一定幅度的税收优惠,停止执行企业集团的合并纳税等。但是,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在兼并重组中搞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收购可以半送半卖,民营企业收购政策障碍重重)、地域歧视(本地企业收购绿灯大开,外地企业跨地区收购阻力重重)、规模歧视(规模大的企业收购优惠有加,蛇吞象式收购障碍重重),更不要由政府来分配、决定谁跟谁重组,继续搞“拉郎配”,破坏市场和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独特功能。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中出现的“民退国进”现象需要予以注意,因为它折射出我国当前关于钢铁工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中还可能含有强烈的所有制歧视色彩需要改变。

4.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当前钢铁工业步入下滑通道,为淘汰落后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随着钢铁工业的整体回落,很多小的钢铁企业在成本以及市场环境的压力下生存困难,不得不退出市场。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不能制造经济效益的企业也不再具有保留的价值,这客观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速淘汰落后的作用。要借助经济周期造成市场萎缩的时机,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通过差别电价、水价以及财政补偿政策,加快落后产能退出速度。同时,要加强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把能效和污染排放指标作为钢铁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并定期修订和逐步提高能效和排放标准,阻绝钢铁企业以牺牲社会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低成本产能扩张的发展路子。

对企业而言,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下大力气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外需萎缩、内需不足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市场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下大力气努力开拓市场应该成为钢铁企业眼下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内市场看,企业市场开拓要紧紧跟踪国家重点扶持的汽车、农机、家电、铁路、房地产、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用材,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力争多拿订单。从国际市场来看,市场开拓要走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区域多元化的路子,在巩固亚洲、欧洲、北美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力开拓南美洲和非洲市场,以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是市场需求不振条件下企业避免陷入拼成本、拼价格的恶性竞争的不二法门。目前,虽然钢铁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上不好,但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却面临着过去没有的机遇,如:我国新近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其实施细则中提出,要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钢铁企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瞄准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重点用钢领域所需的关键钢材品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的进度,加快生产出市场急需的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钢材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3.适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培育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按照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原则,适当延长自身产业链和产品链,培育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无疑是企业实现化“危”为“机”的一条重要途径。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一是要向上游延伸,与铁矿石、煤炭、电力产业形成战略联盟甚至产权控制关系。这样既可以更大程度地去控制上游行业的原材料资源,保证企业资源供应的“长期、稳定、优质、及时”,又可以获得前向的范围经济效应,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原料成本,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二是要向下游行业渗透,加强与下游企业合作,甚至直接控股或参股下游企业,开展产品的深加工,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生产链,获取资源利用的额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中的渠道优势。

4.适度加快兼并重组进程

行业发展的低迷时期,不仅劣势企业的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较之繁荣时期大幅度贬值,而且这些劣势企业对被兼并、被收购计划的抵触情绪也要大大降低,这就为优势钢铁企业进行低成本兼并重组提供了良机。优势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按照产品互补、市场互补、技术互补和战略互补等原则,适度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并在兼并重组后,从研发、采购、渠道、管理、组织构架、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及时对被兼并企业进行深度整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控制能力。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作者: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