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北边急报,北汉又与辽帝国联军大举来侵,范质、王溥等奏请符太后定夺,这些人都完全不懂军事,只好召来赵匡胤商议。赵匡胤则建议集结主力北上抗击,把后周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到了汴京北边不远的陈桥驿,军中一位会看星象的苗训先生(《宋史》将其归入《方士列传》)说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意思是天有二日,大家得解决掉一个。于是诸军齐集,齐呼“点检作天子”,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郭延赟、李处耘等人找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后避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公开商议要拥立新皇帝的事宜,闹了一夜赵匡胤似乎并不知道,舒舒服服的睡到了天亮。天一亮,赵匡义闯进他的房间要求他称帝,他一走出房间,又发现大家很有秩序的围住他,亮出兵刃,一致要求他称帝。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拿出一件黄袍给他套上了,众人罗拜。赵匡胤于是与大家约法三章:“我当皇帝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善待后周皇室,不许袭扰小皇帝和太后,也不许趁机劫掠士大夫和富庶人家,更不准杀害前朝旧官,不然我就不做你们的皇帝。”众人答应下来,夹着他的马回到开封即位。
回到开封,赵匡胤一见到宰相范质,不等他开口就抢先抓住手一阵痛哭:“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手被捏得生痛,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将校抽出剑厉声道:“我们没有皇帝,今天必须即位!”宗训虽小,难道不是皇帝么?这些武将的语言逻辑真的很差。范质见势已不可挽回,于是带领后周朝臣罗拜匡胤,同意拥立。此时唯一一位忠臣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京城都巡检韩通准备抵抗,但尚未来得及调集本部兵马就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昇冲入府邸杀光全家。严格的说这违背了赵匡胤不准杀害前朝旧臣的纪律,所以后来作为宋太祖最心腹的将领王彦昇有拥立之功却始终无法受封节度。韩通将军后来被宋太祖追赠为中书令,他其实是一位非常值得赞赏的忠臣义士,明知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仍然要为后周尽忠。但韩通在野史中形象却非常之差,尤其是《飞龙全传》将其描写为一位恶霸无赖,这正是我对此书最为反感之处。
到此时,符太后和小皇帝已经全然无力抵抗,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周恭帝(郭宗训)禅位于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归德军即宋州,所以赵匡胤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郭宗训还柴姓,12年后去世,年仅19岁,谥为“周恭帝”。至此,历史意义上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共计53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血腥乱世。当然,本书想要告诉您的是:建隆元年,只是宋朝建立的一年,可以作为五代结束的具体标志,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乱世的真正终结,宋太祖也并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甚至没有彻底解决五代更迭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还要留给二十年后他的弟弟宋太宗来最终完成。
是的,宋朝就是这样建立的,客观的说,来得并不光彩。在此毋庸讳言,没错,我们的大宋王朝就是通过篡位建立的一个王朝,这是无法抹去的污点,也无需辩驳。而且我们可以坦率的讲,陈桥兵变和周太祖取代后汉的过程非常相似,但实质上又恶劣得多。周太祖在称帝之前已经完全掌控了后汉朝政,本人确实无意篡位,是被利欲熏心的部将们强行推上了皇位。而赵匡胤本身并不是后周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他首先捏造了北汉联合辽帝国入寇的军情(《宋史》、《辽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无此次军事行动的记载,显然是出于捏造),通过这样的手段带走了后周的主力部队,籍此造反。而从陈桥兵变的井然有序和那件肯定早就准备好了的黄袍来看,这完全是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表演。
从中国传统的史学观来看,宋太祖篡位事件的性质比周太祖要恶劣得多。后人还说宋太祖欺负孤儿寡母,巧取江山,这个指责也没有错。但是,我还是希望后人能够明白,在五代的乱世中,七岁的宗训是绝对绝对不可能守住江山的,如果宋太祖不取,那很可能就被李重进或者张永德甚至其他黑马取走,那他们建立的朝代是什么样子?这很难想象。或许只不过是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代,并且还将开启第七、第八代,直至n代或者契丹帝国重主中原,汉民族彻底消亡为止。那么人类文明还能够“造极于赵宋之世”吗?更无法想象。从后周皇室的角度而言,宋太祖的作为极端不义,也是应该谴责的;但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而言,宋朝再不建立,恐怕汉民族就快要自灭了!所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陈桥兵变这件事情在正反两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后人只要不偏激,不刻薄,全面看待问题,还是很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黄如一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