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突然来袭来 羌文化"很受伤" (组图)
2008年06月13日 11:44北京日报 】 【打印

▲即将展出的羌族金丝猴皮帽子。

6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阮宝娣终于听到了她日夜牵挂的一个声音。“我平安,我没事儿。借别人电话打的……”电话那端,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的“释比”王治升大喊着。他已经70多岁,耳朵有点儿背,说话总是喊出来。大地震前,汶川和茂县两地中,能唱全羌族所有唱经的“释比”只有6位。幸运的是,他们都安然无恙。

“释比”是羌族人对宗教仪式执行者的尊称,也是羌族中最有权威的文化人,他们肩负着传承和保存本民族宗教经文乃至本族文化的重任。

2005年,阮宝娣赴汶川调查时,认识了王治升。

在阮宝娣的描述中,王治升是很健谈的一位“释比”。“他妻子很早就过世了,他为了孩子,一直一个人过,非常辛苦地把两个女儿养大成人。这一回,他家里的房子倒了,大女儿也没了,他便搬去和小女儿住在一起。”阮宝娣说。

王治升平时爱穿民族服装,蓝色的长袍、系围裙、缠包头。阮宝娣曾问过他,生活有没有困难,王治升笑:“粮食吃不完,腊肉够吃一年的,没有困难。”2005年,他接受阮宝娣的调查,留下15万字的口述历史和50段唱经。

在活态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对于传承人的甄别和保护最为核心,他们决定着文化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据阮宝娣介绍,唱经是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唱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并保留着大量古代羌语的特点和羌族古老的声乐、器乐的特色,是羌族悠久历史传统的积淀。此次,王治升等6位会唱经的“释比”在地震中安然无恙,着实让阮宝娣松了一口气。

但,唱经毕竟只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人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

据悉,地震前北川的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余项,还有40余项正在申报或尚未申报。但负责“非遗”事务的北川文化馆5名工作人员在地震中全部遇难;一位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一名羌笛传承人也不幸遇难,给羌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很多“非遗”普查尚未深入到的村寨,那里无形的文化遗产还有多少保留下来,无人知晓。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