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古炮屹立113年 抗战时击沉一日本军舰(图)
2008年03月26日 11:58中国青年报 】 【打印

自从1999年走马上任以来,韩栽茂和他的团队花费了整整七年时间,对这门古炮的“每一个毛孔”,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细致入微的“解剖”和研究。研究者们首先找到了古炮“病变”的真正原因。

胡里山炮台由一位名叫汉纳根的德国人设计。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看,一百多年前,这个德国的退役陆军少尉,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建筑学、气象学、海洋学知识。他在充分考虑了海风流向、空气对流、阳光与潮汐、紫外线照射等诸多因素之后,将主炮台修建在距海平面25米处。同时,将炮台地下水的出口埋设在地下12米深处,并引入大海。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其后的44年中,即便有台风和雨季频繁侵袭,海洋盐雾终年不断地侵蚀,但合理的通风和排水设计,使得这门克虏伯大炮“昂然挺立,毫发未损”,除了日常的维护外,巨炮从未动过一次“大手术”。

然而,情况在1937年的海战之后发生了改变。

1937年9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侵略厦门。为了有效保护守军的生命安全,厦门海军司令黄涛下令,在胡里山炮台阵地上修筑大型的钢筋水泥掩体,原本设计的依靠自然通风的炮台,被完全封闭。

随后,不仅自然通风系统受到掩体的填塞和阻挡,而且酸雨、海雾就会顺着风势刮入炮台内,都淤积在大炮底部。这些腐蚀性很强的化学物质与钢铁中的碳产生了化学反应,加速了钢铁的腐蚀。

更令人不安的是,从1984年到1996年,胡里山炮台从市级文物单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2年的时间里,平均每一年半,保护人员就对克虏伯大炮刷上一层涂料,至今已有8层。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这些“保护层”不但未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恶性循环。

在大炮外表的锈层未被刮除干净时,就用这些涂料强行地覆盖,由于化学性质不同,这些新老漆层互相产生反应,出现变异,根本无法起到抗酸、抗碱、抗潮作用,反而在大炮的锈层内部产生氧化作用。

“犹如一个患皮肤病的患者,不但没有进行消毒和消炎,反而用厚厚的棉布包裹起来,其后果必然是严重发炎与溃烂。”韩栽茂打了一个比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台湾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