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文化 > 正文 |
|
相关Tag | [于丹] |
经典就像一棵圣诞树
□小马 28岁 广告策划
像《论语》、《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我早就读过了,老实说,当初读的时候也就是为了读而读,虽然当时觉得精彩、带劲,但是书一合上,立马就忘光光了。
于丹、易中天等等通过百家讲坛再次把这些尘封的经典重现在了我的面前。自恃读过几页书,在这些节目播出之前,我都做好了准备,预备听听他们是如何演绎经典的。我认为,上百家讲坛的都是专家学者,他们大概就是课堂上的一套。
但是,他们却让我眼前一亮。不论是易中天的赤壁之战、空城计,还是于丹的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可以说,那样一演绎,空城计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损者三友益者三友”的标准如何,经典中的经典镜头就烙在脑子里再也忘不了了。这样解释经典,让人记住的更多是片段,但在片段的连接中,经典的脉络也相当清晰。一部《品三国》绝对能让人记住三国史,一部《于丹<论语>心得》也能让人领会论语概要。
用通俗的方法去演绎经典,不同的只是方式方法,经典的内核依然不变。我觉得,经典就像是一棵圣诞树,雪松做成的主干也就是经典本身的脉络是恒久不变的。所不一样的东西是挂上去的装饰品,也就是片段和细节。于丹和易中天他们分别在经典的主干上挂上了着重点不同、理解不同、演绎方式不同的片段和细节,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色彩缤纷的圣诞树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打扮出不同风格的圣诞树,我现在就打算把经典重新拿出来再读一遍,看看我能在他们的启发下理解出怎样的新的属于我的圣诞树来。
如此解读比看书有趣
□王先生 62岁 工程师
一个当了爷爷的人也成为别人的粉丝,是不是很可笑呢。最近,我就成了百家讲坛座下好几个专家学者的粉丝。当然,粉丝这个说法是从孙女那里学来的,我们俩互相影响,十二岁的她也开始读《三国》、《红楼梦》,最近又嚷嚷着要买《论语》看。
家里的书柜里放着好几个版本的经典名著,一些是我收藏的,一些是专门为孙女买的。连环画版的、少年珍藏版的好几个版本放在家里好几年了,孙女翻了两页就放下了,说不好看。要是强迫她看,她会反过来跟我们提要求,让我讲给她听。
但是,自从易中天像说书一样解读了三国之后,中午吃过饭的三刻钟时间我就留给了这位教授。和他平易近人的外表一样,解读之后的名著也似乎放下了端着的架子,变得亲切多了。有时候孙女瞄到两眼,也会和我挤一张凳子看。跟着他的进度,小姑娘也似乎回忆起我曾经给她讲过的一些内容,对三国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了,还说有时间要自己把书看完。
易中天会在讲述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常常爆出“帅哥美女”、“他想开party啊”这些字眼,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也会觉得经典除了严肃之外也可以有诙谐的演绎版本。年轻人就更乐于接受了,小姑娘常常在哈哈大笑之余就记住了很多。于丹教授引经据典、征引了不少国内外奇闻趣事来佐证她的观点,小姑娘都听得很仔细,有时候还记在文摘本上,打算以后写作文的时候用。
用这样的方式包装经典,高高在上的经典就温和多了,普及面也越来越广。如果板着脸的经典无法老少咸宜,通俗版的经典至少在推广上要容易得多。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受刺激接触经典
□Do bzhang 31岁 部门主管
我的上司来自海外,一次会议上一名下属把“否(pi)极泰来”念成了“fou极泰来”,被他狠狠地嘲笑了一通,说现在连外国人都在研究你们的《易经》,你们怎么连自己的经典也不读。
此话大大刺激了我,于是我买来一本《周易讲座》,又找出《辞海》和《汉语大词典》,花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躲在书房里一字一句地啃读。还好,靠金景芳老先生的逐字逐句讲析和我的古文基础总算读通了,而且受益匪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又通读了《论语》、《孟子》、《庄子》等古代文化典籍,使我的文化底气更足了,对工作也大有裨益。
通俗版的《三国》和《论语》让我从新角度重温了这些饱含哲理的经典,不仅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在易中天和于丹的诱导下又悟出了不少新东西。用通俗来包装经典适应了时代需要,符合大众口味,对我们这些中青年来说,不失为普及经典、引导入门、继承文化的成功之举。(记者 徐玲)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