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从穷孩子到坐拥22亿美元的非凡人生 图
2008年02月04日 09:58中国经济网 】 【打印

马丁教授试探着问了几个有关物理和光学的问题,施正荣对答如流。马丁对眼前这个憨厚、有才华的中国人产生了好感。“希望您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施正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马丁告诉他研究所里已经没有全职的工作,但可以读博士。“我很想读,但是我没有钱……”马丁想了一会儿,说:“施先生,目前实验室里已经有好几位中国人为我工作了。但是如果你愿意读博士的话,就留下,学费每年大约8000澳元,这笔钱我可以资助你,你看怎么样?”施正荣大喜:“当然,非常感谢您!”

选择无锡,应该是施正荣人生中的第三次敲门。施正荣这只“海归”上岸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水土不服。毕竟离开祖国十多年,而且人们对于太阳能这一新兴产业大多处于观望阶段,会说“这是一个好项目”,可是要他们投资的时候,一个个都敬而远之。施正荣在国内多个沿海城市考察先后碰壁,是无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业环境留住了他。

科学家向企业家的嬗变

从选厂址、厂房设计到采购设备,施正荣事必躬亲。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产品性能优异,光电转换率远高于施正荣向董事会承诺的14%。可是尚德的销售经理一连换了几届,产品仍然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了。施正荣带头每个月只拿1/4的薪水作为生活费。几位骨干选择了离开,他们对施正荣说:“抱歉,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但你未见得是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

施正荣这才意识到一个企业家与科学家的最大区别,就是市场意识。那些日子,他坐着飞机满世界跑市场,连续几个月在德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家参加展会。他流利的英语、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再次派上用场,大批订单从海外飘向尚德,公司此前积压的8MV电池板很快销售一空。

施正荣在尚德的第二个大的举措是股权改造、海外上市。按照股票市场规定,必须将国有背景下的风险投资大额度退出,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如何把600万美元有序退出?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和高压,考验着施正荣。在这关键时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发话了:“无锡要大发展,就要有大环境。招商引资、引智不能只是停留在公文上的一纸空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徐怀谦 任合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