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朝鲜族人扎根中亚5国 曾是苏联公民
2009年06月05日 10:49青年参考 】 【打印已有评论0

苏联“摇滚之父”就是朝鲜族

20世纪50年代末,俄语已经成为中亚朝鲜族青少年的母语,在很多朝鲜族村落里,朝鲜语只是作为外语来教授,且范围很小。朝鲜族的语言已与当地人趋于一致。朝鲜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很普遍,到苏联解体前夕已达40%。到20世纪80年代,朝鲜族遗忘母语的现象已很严重,许多苏联的朝鲜族已不会说朝鲜语,有一次,一个国际音乐会需要朝鲜语翻译,结果在整个乌兹别克共和国都找不到合适人选。

1953年到1957年间,赫鲁晓夫政府为朝鲜族等被流放民族平反,但仍有一些不成文的歧视性政策:例如,朝鲜族军官只能担任中校以下的军官;党的职务最多只能担任州党委书记。到20世纪70年代,朝鲜族可担任加盟共和国部长和苏联副部长,甚至可在苏联内务部任职。许多朝鲜族成为医生、工程师、律师、学者,甚至科学院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还涌现出一些朝鲜族的名人。

被称为苏联“摇滚之父”的维克多·崔(1962~1990)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朝鲜族,母亲是乌克兰族。他是苏联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极为活跃,被誉为改革的吹鼓手。1990年8月15日,正处英年的维克多·崔不幸遭遇车祸,许多苏联国民为之悲痛欲绝,5名女子竟因此自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争相将其作为本国的伟人而加以纪念;而独联体各国的朝鲜族也以他为骄傲。

1989年的统计表明,苏联朝鲜族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是全苏平均水平的两倍。朝鲜族多数生活在城市,比例达70%,但还有许多人种植水稻、洋葱等。

朝鲜与韩国在中亚“暗战”

1988年以后,随着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朝鲜族的民族意识开始复兴,出现了许多朝鲜文出版物。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出版了朝鲜文杂志《高丽萨拉姆》和日报《高丽伊利波》。

朝鲜半岛的南北对立意识形态也延伸到中亚的朝鲜族群中。

1990年,苏联与韩国建交,苏联朝鲜族与韩国的联系迅速活跃。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使许多朝鲜族感到自豪。

1988~1992年,大批苏联朝鲜族开始学习首尔方言,学习传统习俗、礼仪,开始文化和民族的寻根活动。韩国对苏联朝鲜族也感到很新奇。

1989年后,苏联朝鲜族与朝鲜也有联系。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成立了一个“朝鲜统一促进会”,该协会意在复兴民族语言,让朝鲜族了解朝鲜,了解主体思想。朝鲜与韩国都在暗中较劲,希望中亚的朝鲜族人向自己靠拢。

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的“朝鲜文化中心协会”越来越亲韩。塔什干有韩文报纸《统一报》和《韩国报》,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视台还有韩语频道,朝鲜族又重新过起春节等传统节日。

1991年5月,“全苏朝鲜族协会”成立,其目标是将苏联朝鲜族联合起来。各地也出现了朝鲜族协会,最初担任领导人的是一些在学术上有声望的知识分子;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改由大商人充任。这些协会的派系斗争导致不断出现丑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束芳 侯艾君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