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苏联从中国“撤侨”十一万的来龙去脉
2009年07月06日 07:29人民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中国外交部在获悉该消息后,立即致电各地外事处进行了通报。这次遣返较1954年遣返更加从容。(下转13版)(上接1版)到遣返结束时,共有8.7万名在华苏侨回到苏联,其中新疆6.5万人,其他各地2.2万人。

至此,大多数在华苏侨已被遣返回国。

对于将在华苏侨集体撤回国内的原因,苏联政府在1954年和1955年向中国政府及其侨民所宣称的都是让他们“回国垦荒”。

众所周知,长达四年的卫国战争使苏联遭受了重创,夺去了苏联2000多万人口,他们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因此,战争结束后,苏联劳动力极端匮乏,这与其繁重而艰巨的战后重建工作发生了矛盾。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苏共新领导人顺应当时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启动了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进程。由于当时苏联的农业形势相当严峻,粮食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由国家投资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开垦大面积荒地。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开荒运动在苏联掀起。为了解决开荒所需要的巨大劳动力资源,苏联党和政府便再度将目光投向其最大的海外侨民群体——中国苏侨。

不过,很显然,苏联撤侨还有着更加深层的原因。从心理和宣传角度而言,在当时苏联领导人看来,大量在异国求生的苏联公民的存在,无论如何都将是对苏联这一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莫大嘲讽,这会极大损害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声誉。

从国家安全层面来看,当时美国正通过修改其难民、移民政策以诱使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公民逃到或移居西方,以作为其对苏“冷战”的软武器,苏联政府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必须“重新获得对国外一切苏联公民的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选择,莫过于将他们全部撤回国内。

另外,苏联此次集体撤侨深层动因还有来自苏联调整和发展对华外交的外在需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而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并没有立即确立起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为了获得并巩固这一地位,他非常需要得到新中国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政府作出从中国集体撤侨的决定,显然是其向新中国示好的一系列步骤之一。(本文来源:人民网)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