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78年一次比十一届三中全会更重要的会议
2008年02月25日 09:13文摘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谭震林指名道姓地批评“凡是派”。万里、王首道、康克清积极支持陈云的发言,要求迅速解决这六个问题。胡耀邦发言要求把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大是大非问题搞清楚。肖克发言要求为“二月逆流”平反……大家不仅要把“文革”中颠倒了的大是大非问题颠倒过来,还对华国锋、汪东兴等人“十一大”以来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清算,并对很多重大决策提出了新的建议。

这些在党内有很高声望的老革命家,接二连三地发出一门门重炮,把“凡是派”轰得昏头转向,只能节节败退。

一边讨论,一边行动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一边讨论,一边行动。1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由北京市委出面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社论,使广大群众感受到了一种“解冻”的气氛。紧跟着,“南京事件”(1976年4月,南京群众纪念周恩来而引发的类似北京“四·五”的事件)也宣布平反,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宣布平反。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邓小平这个讲话真正付诸实施的还是关于经济问题部分。他认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这就是中国八十年代初期改革的指导思想。

叶剑英在闭幕式上说:“民主作风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华主席对‘两个凡是’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华主席提出今后写报告不要写‘华主席,党中央’,直接写‘党中央’就行了,这是谦虚美德。这种谦虚是非有不可的。”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后的第三天,即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只用了五天时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