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夏都”——北戴河的历史变迁(图)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在北戴河开会。
浴场上的公告牌要求,凡进浴场游泳,均需出示证件。“这里一般是单位组织的人来,一批批地过来。”
8月6日至11日,全国总工会组织800名劳动模范到北戴河休养旅游,创下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休养规模之最。7月29日到8月4日,中央组织51名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到北戴河休假。
这也是1954年北戴河成为“夏都”以来的重要职能:接待来自全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对于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们以及他们的工作地方而言,都是至高荣誉。
每年到北戴河的劳模和“先进”,因中央的工作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2003年中国经历SARS危机,医务工作者在抗击SARS中贡献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邀请部分医务专家和科学家来北戴河休假。
2004年,中央组织了110位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到北戴河休假。2005年,中央组织了44位科技专家到北戴河休假。
中国最早的旅游地
褪去“夏都”色彩,北戴河正缓慢回归其本来面目。在原初意义上,它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地。
据北戴河旅游史专家、《秦皇岛日报》前总编孙志升介绍,这里开创过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旅游航空专线,等等。1898年,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成为第一个允许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包括西方传教士在内的大批外国人前往北戴河定居或旅游。1936年人口统计显示,当时住北戴河海滨的中国人近8000人,还有来自约20个国家的2535名外国人。
1918年,为避免北戴河沦为外国人“租界”,知名人士朱启钤发起成立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捍卫国家主权,同时组织各界名流捐款,修路建桥,绿化山林,建立医院学校,开辟公园浴场,保护旅游名胜,规划市政。
作者:
李梁
编辑:
梁昌军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