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弱之痛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大口吐血
2007年11月13日 07:40新闻午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清朝]

核心提示: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签定《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前排第二)

老年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书透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宏图大志、精明狡猾,写他的委曲求全、铁腕毒辣,写他的风光得意、孤独脆弱;把一个时代的推动者,也是一个时代最大绊脚石的人生传奇写得酣畅淋漓。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锲而不舍,力促铁路在中国修建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他所面临的,是资金的匮乏、人才的匮乏,在陌生事物面前的判断力,各种各样的阻碍以及整个知识体系所面临的软肋。

李鸿章修铁路的事情,可以说明洋务运动的艰难,也可以说明李鸿章的苦心孤诣以及坚忍不拔。

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交通的范畴,它是人类改变生活观念的一个标志,是集人类想像力、创造力和挑战自然雄心为一体的里程碑。早在1863年,正和太平军打仗的李鸿章就收到上海27家英法洋行老板的联名信,第一次提出要在上海和苏州之间修建铁路,洋人们说,如果修成这段铁路,清军可以利用它攻打太平军。李鸿章把这个建议报告给了朝廷,朝廷根本就不予答复。但李鸿章一直锲而不舍,1874年清廷组织著名的海防大讨论时,李鸿章再次提出要修建铁路,那本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就曾阐述了应该修铁路的理由。见朝廷一直无声无息,只好阳奉阴违,准备在唐山的煤矿区修一条十来里长的铁路。就这条短短的铁路,也费了李鸿章九牛二虎之力。

1881年6月9日,这条十多里长的铁路终于完工了。这一天,也是英国火车发明人乔治·史蒂芬的百岁诞辰。李鸿章特地选定这一天来剪彩,真是用心良苦。很快,流言蜚语来了,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而且喷出的黑烟有伤庄稼。结果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的车皮再次被驴马替代———中国第一条铁轨上出现了咄咄怪事,一大群驴拉着重重的车厢在铁轨上奔跑。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