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卫星] [航天] |
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通过北京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
发射卫星最重要的是地面跟踪测轨问题。赵九章所长说过,试想一颗几米尺度的卫星送上轨道后,就像几公里之外的一只苍蝇,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如何去找它?因此,发射卫星,首先要把卫星运行规律、轨道计算、测量、预报以及跟踪站的布设等搞得一清二楚。科学院理当把此任务承担起来,先走一步。他请数学所关肇直所长立即组织人员落实此事。1966年1—3月,在651设计院组织有关专家对短弧段跟踪定轨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肯定多站多普勒独立测轨的方案,使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的跟踪测轨系统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3月22—30日,在北纬饭店召开地面观测系统方案论证会,审定了各分系统的方案。不久,在4月召开的两次轨道选择会议上,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与会者一致作出了将轨道倾角从40度左右增大到70度左右的结论,不仅根本改善了卫星轨道的总体性能,而且可节省地面站建设的大量投资。
正当中国科学院与国防部五院、四机部和全国许多部门、单位密切合作,在我们研制卫星,不断有进展,地面设施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特别是三年困难过后,自动化所、电子所,搞卫星控制,能连续通信;正当科学院的卫星研制基本完成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之后,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继续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许多参加卫星研制任务的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我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无比振奋,从心眼里感到欣慰和高兴。
作者简介
张劲夫同志,1914年6月6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今肥东县)人,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1956年至196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积极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
张劲夫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