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高薪回乡干脏活创业”叙事框架屡屡被官媒采用,水分非常大,民众早已反感至极。无论是谁,一放进这个框架里,就变得假大空了。
嚯,好一个“放弃五万月薪回家掏粪”的励志故事!
媒体们锣鼓喧天,就差给这个叫文静的姑娘脑门上贴个“新时代活雷锋”了。看那标题,看那渲染,仿佛一个都市金领,忽然间灵魂开悟,摒弃铜臭,毅然投身化粪池,只为那“淳朴的乡愁”和“环保的初心”。
报道强调“干最脏的活,赚最干净的钱”,将底层职业提升为道德符号。感人,太感人了,很多网友说差点把早饭吐出来。
不是嫌粪臭,是嫌这味儿不对。
哪里不对呢?
1
掏粪女孩张口闭口“放弃五万月薪”,听着就唬人。
记者同志们,劳驾问一句:您亲眼瞅见那工资流水单了吗?
北上广深月薪五万不是没有,但那得是什么行当、什么资历、什么公司?一个没怎么念书,12岁就出去闯荡的24岁年轻女孩,之前具体干啥能拿这个数?
是敲代码敲到手抽筋,还是谈生意谈到胃出血?
报道语焉不详,别拿个“当事人称”就当铁证,记者证不是这么用的。掏粪需要勇气,核实“五万”的真伪,难道就不需要职业操守?
另外,她掏粪赚多少,为啥不说?是因为隐私?那就别渲染那5万月薪。
放弃月薪五万去“掏粪”?这碗鸡汤,硌牙!
以上差不多就是网友们反感这个故事的一个大致情况。
2
掏粪女孩的宣传画风是很魔幻现实主义的,媒体拍摄时她一直用套袖遮盖大花臂,但还是遮不住。
一不小心还露出精心打保养得宜的长指甲。长指甲掏粪,不怕折了?这细节经得起推敲吗?
她还有短视频,记录掏粪生涯。
不是说掏粪工不能有纹身、不能爱美、不能玩短视频,个人爱好,无可厚非,或者是创业项目也没有问题。
但问题在于,媒体在塑造这个“典型”时,搞清楚她的主业是干什么了吗?
报道中这样说:
(文静)在12岁的年纪就给自己的人生前途做了决定:不念书了,要打工。
文静的倔强让锋哥忧心忡忡,“怎么样讲都不听,就是不读书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跟她约法三章,不许去酒吧、理发店、洗脚城工作。”
……她做过美甲、开过服装店、当过电商销售……得到的回报是逐年增长的收入,“我辞职前在深圳已经可以拿到五万一个月了”,谈及曾经的辉煌,她的眼中有着小小的自豪。
直到又一次情绪崩溃的深夜,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我想辞职了”。锋哥没有说太多,只是让她累了就回家来,“我淘粪养你啦”!
……她决定留下,拿起手机,镜头对准了父亲和他日日开启的那些井盖。
所以,其实她是留在家里开始做短视频工作。这其实挺正常的,但为什么报道却引发部分公众对“虚假典型”的质疑呢?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转发媒体都强调她回乡掏粪而不是拍短视频呢?
3
这个掏粪女孩事件,在舆论场上可以说是翻车了。
问题出在记者试图用“戏剧冲突+情感升华”传递正能量,但过度简化了现实矛盾。
在流量经济盛行和虚假人设泛滥的背景下,广大网友已有对“完美叙事”的本能警惕,而且这个故事隐含的经济动机(短视频收益)未被透明讨论。
在这个故事中,掏粪女孩以前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从记者的角度,都有查核的义务。
女孩拍短视频的真实目的——如果是创业,那具体的收益和预期,都不能被太过淡化。
卖惨营销有前车之鉴,类似凉山“单亲父亲捡垃圾”的虚假视频(夫妻编造悲惨人设吸粉),导致公众对“底层逆袭”叙事保持警惕。文静的故事因包含“辍学少女逆袭月薪5万”“为父返乡掏粪”等跌宕元素,很像有一个“人设剧本”,背后是否存在MCN机构策划或政策宣传导向?
这都是雷区。
根据《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虚构职业背景、夸大收入对比或编造情节以获取流量,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若“月入5万”未经证实或“辞职掏粪”仅为短期摆拍,则涉嫌误导公众。
但最大的原因,我觉得是记者有意选择的“辞掉高薪回乡干脏活创业”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屡屡被官媒采用,水分非常大,民众早已反感至极。
无论是谁,一放进这个框架里,就变得假大空了。这可能是这篇报道最大的问题所在。
别让“正能量”的宣传,最后散发出一股子…嗯,你们懂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