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6月16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见习记者 唐诗敏)在四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食在四川,味在乐山。”在乐山各大美食排行榜中,跷脚牛肉名列前茅。
跷脚牛肉宴(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跷脚牛肉汤锅制作技艺(以下简称“跷脚牛肉”)源自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诞生于清末时期,原汤采用新鲜的牛骨和二十几味中药熬煮而成,于2023年入选四川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最初,跷脚牛肉的食客多为码头边的苦力劳动者,他们收入微薄,只能购买价格低廉的牛杂充饥。由于跷脚牛肉摊位简陋,食客们只能一只脚踩在矮凳上(“跷脚”),另一只脚撑地,端着碗快速吃完,人们便称其为“跷脚牛肉”。
苏稽镇人陈志强是跷脚牛肉技艺第四代传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强的女儿陈欣出生于1998年,也是在这一年,陈志强开设跷脚牛肉餐饮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陈欣对跷脚牛肉不仅有着家的情感,更是陈志强的亲传弟子。陈欣从马来西亚攻读完MBA后回到家乡,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跷脚牛肉非遗“新传人”。
“在我接触了跷脚牛肉的发源史和父亲的创业故事后,非常感动,我要‘接棒传承’。”陈欣认为,跷脚牛肉的非遗传承发展应当守正创新,“活态”传承。她说,“父亲用技艺‘守正’,我就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陈欣为顾客烫鲜牛肉(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我将以自家店铺的经营管理为基本,创新发展模式。”陈欣说道,现在她已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通过短视频主动触及年轻人的“美食雷达”,另一方面,她打算在店内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食客切身感受跷脚牛肉的非遗制作技艺,把体验感拉满。
尽管跷脚牛肉已经衍生出预制底料包,但陈欣认为,这还不够。她说:“我想通过更先进的冷冻保鲜技术,将熬好的鲜汤汤底供应到全国各地。针对市内顾客,我们还可以推出现制的半成品,让外卖将跷脚牛肉送到顾客家中。跷脚牛肉的味道,离不开一个‘鲜’字。”
年轻的陈欣,想用年轻人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朋友成为新粉丝。“我是传承人的传承人,我有信心,能做好跷脚牛肉的非遗传承,而且,我一定要做好!”面对未来,陈欣踌躇满志。
鸣谢: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