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岸线跑马拉松,跑出了什么?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在海岸线跑马拉松,跑出了什么?

012025年4月13日,象山举办A1级马拉松赛事,12000名运动员参赛,县外报名者占比超70%,展现城市奋进精神。

02象山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撬动县域价值增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加快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03象山马拉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规划县城-石浦发展轴,通过“赛事+”模式,将运动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04象山马拉松提供生活场景,口号“来象山,跑马既度假”,完赛奖牌设计独特,开启文旅场景路径变革,创造“生活场”吸引游客。

05象山马拉松成为城市进化的生动注脚,承载人们情绪,激发创造力,与年轻人建立“情感共同体”,释放城市吸引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正是春日好时光,从城市到县域,马拉松赛事全民狂欢,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范畴——

“砰”,一声枪响。4月13日上午7:30,象山人民广场,2025象山马拉松赛事,12000名运动员奋力起跑。这场在县域举办的A1级马拉松赛事,吸引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运动员参赛,县外报名者占比超70%。

象山马拉松开跑现场 周科 摄

当马拉松从城市跑进县域,从街道转向海岸线,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一场城市气质的化学反应——用挑战极限的奔跑为一座城市注入动力、表达一座城市的奋进。

一场马拉松在海岸线开启,象山同样正在奔跑。

跑向“千亿县”——

撬动县域价值增量

一个县域,运营一场万人级别马拉松赛事,需要进行全局大动员。象山马拉松开始前几周,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就向全县酒店民宿发出倡议:赛时不涨价,并延迟退房。

一个倡议,获得一众支持。“办一场马拉松赛事,展现的是一个区域的面貌,实际上是让大家看到这座城市的行动力。”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吴雅敏说。

相比大中型城市,县域举办马拉松,迫切的诉求在于撬动价值增量。对于象山来说,2025年具有特殊意义。这个宁波县域经济小个子正“迈快步伐、有大追求”——在象山“新春第一会”定下目标:确保今年高质量发展历史性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简而言之,地区生产总值要超千亿元。

残疾人运动员驾驶轮椅参赛 应磊 摄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底盘。正如跑马拉松需要耐力,象山经济总量上台阶同样需要“配速稳、补给足、路线清”。

马拉松考验着运动员的耐力、毅力和体能,也象征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体育精神。马拉松,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与社会关系的粘合剂。“跑马”的群体不断扩容,“跑马”的意义也逐渐延伸到个人与群体、城市的精神共振。

象山马拉松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蒋浩驾驶轮椅前行的身影格外受到关注,沿途观众为他加油呐喊。去年,蒋浩虽然没有报名,但他在道路一侧,完成全程马拉松。视频传播后,大家深受感动。今年,赛事组特地邀请他加入马拉松正式比赛。

在区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象山的突围恰如马拉松般的耐力赛:一手抓旧动能更新,一手抓新动能放量,加快发展动能大转换,构建更具竞争力、成长性、海洋味和未来感的现代产业体系。

跑向“千亿县”——象山尝试用马拉松精神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向上的动能,实现力量凝聚、达成精神共识,从而撬动县域价值增量。

跑出“发展轴”——

看见城乡双向流动

一场马拉松,是用脚步对一座城市的阅读。

40多岁的张启民老家在象山农村,目前定居在宁波市区,为了挑战家乡的马拉松,早早就开始练习准备。“从城市到渔村,从山海到景区,勾起了不少回忆。”一场马拉松,让城乡发生了互动,也拉近了张启民与故乡的距离。

从马拉松路线来看,从城区的人民广场出发,一路向东至海岸,而后沿着海岸线向南……从城区跑进山海之间,这正是一条城乡融合的发展轴。

象山马拉松赛道 组委会供图

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部署,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一条县域发展轴,是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的粘合剂。对一个县域而言,明确发展轴空间,实现城乡空间融合,从而引导人口、产业集聚,成为县域发展的“新引擎”。

象山正在规划的县城—石浦发展轴,串联时尚东海岸、风情石浦港两大片区。象山马拉松的线路正是这条发展轴的一部分——海岸线上,正在布局运动矩阵,实现"一条赛道激活整条产业链"的乘数效应。

跑一场马拉松,看到象山发展轴上的城乡融合。时尚东海岸片区的梅岙村,曾经交通闭塞,依托滨海体旅融合旅游,发展民宿经济,全村超80%家庭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已建成民宿39户,小排档经营6家,户均年收入超40万元。

在县域“比谁更独特”的价值竞赛中,象山这条发展轴,正在通过精心的体验设计,转化出全新产业场景。举办过亚运会赛事的亚帆中心已成为华东地区首家开放式游艇港,具备140平方公里游艇巡航海域。游客可以学习单桨冲浪,找到平衡协调的奇妙感觉,享受乘风破浪的运动之旅。

一场马拉松,跑出一条“发展轴”,城乡居民相互流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我们更加可以理解一场马拉松的价值,远不止于42.195公里的赛道。通过“赛事+”模式,将运动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马拉松经济学”的独特样本将在发展轴全面彰显。

跑进“生活场”——

打开城市进化格局

象山马拉松尾声的一幕,或许会让当天的“寿星”留下深刻印象。在终点,万人齐唱生日歌,23位当天生日的运动员被送上巨型蛋糕。

这种情感共鸣的设计,让赛事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城市印象的情感纽带。这一次比赛,赛事组委会首创"全员生日号"系统,让每位选手收获专属生日数字号码布。

一场县域的马拉松,拿什么吸引参赛者?可以从象山马拉松全新喊出的口号看见端倪:“来象山,跑马既度假”——提供一个生活场,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找到情绪价值。

象山马拉松完赛奖牌 组委会供图

就比如,完赛奖牌兼具艺术和实用,设计暗藏巧思——完赛奖牌理念源自象山海洋渔文化“如意娘娘”,翻盖内嵌扩香石,既可作香薰挂件,又暗合“如意完赛”的美好寓意。赛事的枪声尚未打响,完赛牌已经在社交媒体受到关注。

这样的设计或许暗含一种隐喻,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某种叙事变得更有趣。“流量经济”时代,一场比赛的补给、奖牌、赛事礼包就是“行走的”宣传册,贯穿赛程的这些设计也成为硬核“社交货币”。

一场马拉松,最核心的“社交货币”一定是场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多情绪价值,象山开启新的文旅场景路径变革,从“景观消费”跃迁到“生活方式运营”。

马拉松途经的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主打“松弛感”,创造各种场景把“松懒散”发挥到极致。去年五一假期,“打工人躺平大会”,用放松的仪式感将都市焦虑转化为海岸线上的深呼吸。程序员小吴以58次/分钟的心率摘下“沙滩躺椅挑战”桂冠,衍生话题“松兰山反内卷”获上亿曝光。

象山马拉松滨海赛道 组委会供图

“冲着海岸线而来,一边奔跑一边赏景,体验感十足。”象山马拉松开放报名后,上海人郑达明第一时间抢了名额。参赛之外,他和家人把在象山的行程拉长到三天——把价值1500元的跑友专享文旅大礼包最大程度使用。

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亮出完赛奖牌和运动身影,这场马拉松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城市进化的生动注脚——承载人们的情绪,激发创造力——在共情中和年轻人建立起“情感共同体”,一个活力十足的“生活场”将释放巨大吸引力。

一场海岸线上的奔跑,丈量着象山“千亿目标”进阶之路。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奔跑者——向着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