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读城 | 打卡南京古籍书店,寻找书香里的城市记忆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文化中国行·读城 | 打卡南京古籍书店,寻找书香里的城市记忆

【开栏语】

书店是城市的客厅,氤氲书香,承载文脉。在江苏大大小小的城市街巷中,藏着许多有故事的书店,它们是文化地标,或者有悠久的历史,或者有独具特色的经营之道,或者是一代代人珍视的城市记忆。现代快报即日起推出“读城·寻访最美旧书店”系列报道,与您一起寻踪文脉传承,探访老店焕新。旧书新知,走读字里行间的文化中国。

自动播放

南京太平南路220号,满藏南京人书香故事的古籍书店,即将进行重新规划,迎来新一轮升级改造。

灰墙稳重,红漆灵动,落地大窗与中式云纹图案相得益彰,古典和现代两种风格和谐共生。古籍书店的三层小楼从1936年伫立至今,浓郁的书香气息早已融进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4月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这里,打卡记忆中的文化地标,寻找书香里的城市印记。

【打卡】

5年未见,金字招牌典雅依旧

古籍书店位于杨公井和太平南路的交叉口,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门上,红底金字招牌写着“古籍书店”,再上面,是一块石刻招牌,雕着“中华书局”。

古籍书店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南京分局”,书店建筑“中华书局旧址”目前被认定为秦淮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1956年后,书店由南京新华书店接管,国学大师胡小石题写的“古籍书店”牌匾沿用至今。

2020年,古籍书店因业态调整进入闭店状态。此后,虽常有书迷慕名到访,但也只能对着上锁的拉闸门,望“门”兴叹。5年过去了,这里如今是什么样子?下午,记者进入了书店,斑驳的旧迹,仍然能够望见当初的影子。

当年的书店一楼热闹繁忙,对着正门的两面墙是高大的书柜,摆着“大部头”的经典丛书,靠右的一面是装帧精美的线装书,有心观瞧,这里面种类最多的是文史典籍,还有海量的字帖和艺术书目。最具特色的,还有文房四宝,从笔墨纸砚到印章锦盒,种类齐全。

而今的一楼,虽然没有了书籍,但是散落的展示牌,隐隐透露着各个区域的功能所在:这一块是地方文献,那一块是中医典籍,这边是古典名著,那边是古玩字画。沿着楼梯而上,就能到达书店的二楼,木质扶手和水磨石砖积了灰尘,几分古韵在上面。

曾经,二楼的古旧图书很多而且折扣力度很大,古籍、线装书、民国旧平装、碑帖拓本……不经意间,就能淘到心水的好书。网上有南京的读者表示,小时候,在古籍书店买一本小人书、连环画,就是那个时代最开心的事。

而巧的是,此次探访,记者在二楼地板上,也看到了几张小人书插画的碎纸片,有的关于动物自然,有的关于战争故事。虽然纸张因为年深日久而发黄,但是生动的绘画还是瞬间把人拉回那些怀旧的日子。

【故事】

城市“精神粮仓”,一代代人的书香记忆

作为知名的老字号,古籍书店是爱书人的“精神粮仓”。据了解,傅抱石、武中奇、亚明等当代著名画家、文化名流都曾是书店的常客。

已故著名学者常国武先生,曾深情回忆南京古籍书店给他教学事业带来的帮助。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十岁出头的常国武受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委托,为毕业班同学开设一门专题提高课“司马迁与《史记》”。想上好这门课,手头必须掌握大量古籍资料,常国武第一时间想到向古籍书店“求助”。

“我首先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的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图书目录,然后请营业员小殷据此帮我搜寻。不消一个小时,他便给我找出了几十种,有的还是线装本。”在店员的热心帮助下,常国武备齐了资料,连夜阅读,通宵备课。

在南京炼油厂退休职工吉卫明的记忆里,古籍书店的每个细节都刻着青春印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班车在鸡鸣寺有停靠站。下车后沿着成贤街、碑亭巷走到杨公井,就是古籍书店了。我那时候喜欢看一本画册,叫《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期刊,八开大,介绍中国古代画家和书法家以及相关的理论文章。”

南京市民张先生记得上大学时,“和同学骑二八自行车从南师大随园校区过来,在书架前站到腿麻,必须去隔壁四川酒家吃两笼小笼包才算圆满。”

南京市民沈先生说,1999年前后,他经常去逛古籍书店:“当时还在读大学,专业是美术,老师说,到古籍书店能找到林散之先生的字帖。于是就去了。记得书店里的楼梯是暗红色木质的,有点类似于上海亭子间的那种小楼梯,窄窄的,走上去咚咚响。”

【探秘】

更上层楼,资深书迷可能也没去过的三楼和阁楼

对于当年的书迷来说,古籍书店逛到二楼,也就到头了。但从楼体外观来看,很显然二楼之上还可以“更上层楼”。楼上到底藏着什么“大秘宝”?记者带着疑问,继续拾级。

书店的三楼,有一个偌大的中庭,天井采光很好,显得宽敞明亮。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连锁拓展部经理黄艺松告诉记者,这一层承担着办公区域、仓库等功能,很多上至明清、下至民国的珍贵古籍,当初就存放在这里。

石印的《陶苏合笺》四册,木刻的《尚友录》十二册,民国时期的《重修常昭合志》十八册……在这一层,记者还找到了不少古籍上的题签,别有一番趣味。

再往上,通阁楼,这里有一片露台,可以遥遥望见城市的天际线,可以鸟瞰太平南路的街景。据了解,时光倒流大半个世纪,这条街曾经是南京有名的书店聚集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数十家书店鳞次栉比。太平南路的“花牌楼”一带,堪称这座城市的“文化心脏”。

寻觅间,记者还发现了一间仓库和一架货梯。虽然货梯已然锈蚀,调试的按钮也明显损坏,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可黄艺松表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书店的图书全都由这部货梯运输,绝对是店里的“不二功臣”。

【意韵】

水润岁月,百年老物件见证书香悠远

记者在古籍书店的二楼和四楼发现了两个陈旧的消防栓,据介绍,在这座建筑诞生之初,它们就立在这里了,而今已是第90个年头。

锈迹斑驳的螺旋纹路凝固着特定时空的密码:1947年春夜,店员为新到的一批书籍制作题签;1980年寒冬,老读者捧着刚淘到的《昭明文选》反复默诵;2010年,修复古籍的老师傅冲洗鬃毛刷,让泛黄纸页在温润水声中苏醒。

水流轨迹,串起这座书店的前世今生:浸润过中华书局时期的雕版,冲洗过往昔展柜里的笔墨砚台,滋养着古籍修复用的宣纸,亦汩汩流淌过书迷们的心上,这种循环往复的轨迹,让文化记忆在液态载体中永续流动。

黄艺松告诉记者,古籍书店即将迎来改造升级,不仅是建筑的新生,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接力。除了这两个将近百岁的消防栓,跨越沧桑的古籍书店还藏着很多奇趣的“老物件”,它们将在未来的规划修缮中,和所有书迷朋友们遇见。

木楼梯的咚咚声、修复古籍的沙沙声、扫码阅读的滴滴声,不久后,将在这里汇成新的书香乐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白雁/文 吉星/摄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