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年浙江将明显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民政会议提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等三大主攻方向。
02杭州作为首个发言城市,提出救助从“兜底保障”到“赋能发展”的改革,通过数字革命重塑救助逻辑,实现精准帮扶,目前常态化监测22万户低收入家庭。
03杭州养老服务体系从“有没有”到“优不优”,以技术赋能与制度供给双轮驱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累计发放养老服务电子津贴15.2亿元。
04浙江将慈善定位为“收入分配改革突破口”,杭州慈善信托备案规模突破1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并开展多项创新实践,推动慈善生态全民共建。
05杭州以救助、养老、慈善三重改革,将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城市烟火和民生温度,其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意义。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共同富裕,首重民生。
今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一年。4月初,五年磨一剑的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在杭州召开。
作为接下去全省很长一段时间民政工作的风向标,这次高规格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以绣花功夫做精做细民政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作为三大主攻方向,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光灯转向杭州——作为全省首个发言的设区市,如何循风而动?
杭州以救助、养老、慈善三重改革,在会上讲了“三件事”。透过杭州的这“三件事”,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正落地为可知可感的城市烟火和民生温度。
而杭州未来的民生实践,道道履痕亦已渐渐浮现。
第一件事——
救助从“兜底保障”到“赋能发展”
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强调,要加快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和服务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省级战略将“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列为共富基石。对于“数字之城”杭州来说,破题之道在于以数字革命重塑救助逻辑,让“弱有众扶”通过制度重构激活内生动力。
大会发言中,杭州说的第一件事是“社会救助”。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的探路者,近年来,杭州以“弱有众扶”为核心的社会救助改革,通过机制重塑、技术革命、生态重构,形成全过程介入的现代化救助体系。
杭州民政供图
我们不妨把目光落到杭州社会救助工作的细小“颗粒度”上——
线上“一张网”。杭州创新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对每户监测家庭进行智能赋分、精准画像,实现主动发现、分级预警、精准帮扶,目前常态化监测22万户低收入家庭,为4.9万个家庭触发动态预警帮扶救助,从源头锁定“谁该扶”。
线下“一条链”。杭州创新打造“12345”模式助联体,建立“一站式”综合帮扶平台,高效统筹救助资源,畅通供需链接通道,精准递送帮扶服务。全市建成助联体(站、点)3400余个,实现三级全覆盖,开展帮扶项目3200余个,织密社会救助服务网络,精准落实“谁来扶”。
再看“家门口”,全市百余家“幸福增收基地”通过产业带动、技能帮带、农旅融合等模式,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从“被动输出”到“主动造血”,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机制解决了“怎么扶”。
未来,在更广阔的治理图景中,杭州在社会救助的精准施策将形成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杭州经验”。目前,杭州正将救助体系与共富增收持续深度融合,着力开发更多共富新岗位,让救助对象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这种从“保生存”到“促发展”的范式跃迁,既为浙江打造“弱有众扶”省域样板提供核心支撑,亦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贡献制度破冰的杭州智慧。
第二件事——
养老从“有没有”到“优不优”
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强调,要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做好孤、老、残、幼等弱势群体关爱工作。
面对25.92%的老龄化率,杭州积极应对挑战。它的解题思路,在于以技术赋能与制度供给双轮驱动,重塑银发经济的价值坐标系。以滨江区为例,600多户孤寡、独居的高龄老人家里装上了人体红外感应、门磁感应等智能检测设备。在社区“安居守护”调度中心,传感器显示数据实时提示老人居家风险,以便家属和社区工作人员快速处置。这样的场景化应用,让技术真正转为养老服务的温度。
杭州民政供图
人口规律与经济规律时空错配,为制度创新带来倒逼动力。面对席卷而来的老龄化浪潮,杭州提笔画下一个“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破“床头之愁”。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率先创设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可兑换上门服务或抵扣机构费用,累计发放15.2亿元,开展服务1700万人次;率先全省试点,6800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实现7×24小时远程监护。一张智能床位的背后,是“养老不离家”的民生承诺。
解“家中之急”。180余家康养联合体实现康复和养老深度融合;26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构建筛查、干预、照护全链条,失能失智老人实现“医养无忧”。“一碗汤”的距离,守护亲情的温度。
应“身边之盼”。让养老服务设施跟着老人走,推进小型化嵌入式养老机构布点,全市建成街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00余家,2390家老年食堂(助餐点)以“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多元助餐模式,确保一餐热饭直达老人餐桌。
下一步,杭州选择以银发经济产业升维开辟新局——依托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一核多区”战略布局,滨江智慧养老园区作为创新极核,正与上城银发时尚园区、余杭生命健康园区形成价值共振。当智慧监护设备与银发时尚设计碰撞出消费火花,当生命科技研发反哺居家养老场景,这种全链生态的产业蝶变,正在加速推动传统养老业态向多业态融合发展。
杭州的创新范式,既是对“未富先老”现实困境的破壁之举,更是共富进程中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温暖注脚。
第三件事——
慈善让“独享其利”变“众享其益”
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以慈善为突破口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杭州民政供图
浙江将慈善定位为“收入分配改革突破口”,之于杭州,以16亿元慈善信托备案规模、三项“全国首单”的创新实践,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善治叙事。
作为全国唯一慈善信托高质量发展观察点,杭州慈善信托备案规模突破16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22年3月全国第一张慈善信托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出自杭州,2023年6月全国第一单不动产慈善信托落地杭州。同时,杭州正在开展的创新股权慈善信托“登记一件事”改革,为更多形式参与慈善信托赋能政策通道。
而今,杭城大地上,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慈善文化地标串珠成链。2023年8月杭州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成立,2024年4月首个杭州慈善文化园正式开园,同年6月西湖景区启动全国首个慈善景区创建。“慈善一日捐”“春风行动”“公民爱心日”全民代表性慈善品牌活动不断,善城杭州人人慈善的文化底蕴更可感更可及。
从兜底保障的精准施策,到幸福颐养的数智破题,再到慈善生态的全民共建,杭州以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回答了“共同富裕如何从制度设计走向民生感知”。民生政策的“神经末梢”正延伸至一餐饭、一张床等细微处,在街头巷尾的生动实践中被激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