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而其中有3株在黄陵县,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老君柏。4月4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实地领略这些千年古柏的风貌,看当地如何让这些“绿色文物”永葆生机。
精心养护 守护千年名木
在黄帝陵文化园区里,一株参天侧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根植于黄帝陵5000多年的黄帝手植柏。相传是黄帝定居桥山后亲手栽种的。
黄帝手植柏
“黄帝手植柏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整和健康,除了它自身良好的长寿基因以外,和历朝历代的保护也是分不开的。”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眼下,古柏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手段、日常管护越来越好,通过对古柏的根系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树木雷达全方位检测,古柏根系密度和树冠茂盛程度明显增加。据主要植物学指标表明,黄帝手植柏目前生长状况稳定向好。
“古树之所以成为古树,有四个必要条件。”李小军告诉记者,首先树木自身的长寿基因和物质结构决定了有成长为古树的可能;其次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与树木相匹配;再者就是树木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后就是大家的保护。“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人们围着古树祈福,无论出于哪种心态,民间和官方的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老君柏
在距离黄陵县城20多公里外的老君柏,也是黄陵县当地的“明星古树”。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田鹏飞说,此前,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启动建设,老君柏所在的村子刚好在淹没区。为了保住这棵“活化石”,政府决定给它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搬家”。
搬家后,老君柏又经历了5年精心养护。叶面施肥、改良土壤、加装保湿加湿喷雾系统、复壮孔灌施营养液……如今,老君柏不光适应了“新家”,还枝繁叶茂,“好朋友”杨树、槐树等也一同搬迁,朝夕相伴。
黄帝陵古柏群
“一树一队伍” 守望万古长青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轩辕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跨越5000余年依然傲立,见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前来拜谒祭祀黄帝时都会栽种柏树。
李小军介绍,如今,桥山之上保留了目前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柏树群。这里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多株。而这些古柏,由一支72人的专职管护队伍“守护”。
“每天我们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好古树。”穿行在古柏林间,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护林员刘斌表示,黄帝陵古柏林区全年都是防火戒严期,护林员一刻都不能松劲儿。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
“防火是林区‘五防’中的首要任务。此外,防盗、防虫、防病、防老化等工作也不能松懈。”李小军说,针对10株特级、37株一级古树的管护,黄陵县组织专业技术力量,采取“一树一队伍”的方式,及时开展养护,动态调整措施。
对剩余183株二、三级古树名木,采取“一树一档”的方式,在全面掌握单株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每木保护方案,并结合县、镇、村三级林长制考核,分级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履行古树名木日常养护职责。对6处偏远林区古树群,黄陵县夯实了国有林场主体责任,通过无人机监测、护林员巡查等方式,确保不漏一处。
记者了解到,自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扩展了黄帝陵的保护对象,构建了涵盖文物遗迹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与自然环境等多维度的保护体系。
针对桥山古柏群的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应对古柏群制定保护和养护管理制度,加强科学监测,做好安全防护,落实日常养护责任。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绿色文物”,它们记录了生态变迁,见证了人文发展。山西新闻网记者李清伟在近距离了解黄陵县对黄帝手植柏、老君柏、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的保护故事后,感慨道:“陕西的古树保护理念,更加注重本体与环境的关系,做到以‘树’为本。5000年树龄的老君柏,能够从2.5公里之外实现整体移植,至今茁壮繁茂,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 马晴茹 王靖升
审核:贾存真 李卓然
编辑:王瑜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