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日暖阳洒向邕江之畔,2025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绿城南宁开幕。这场汇聚全球视野与数字智慧的盛会,恰似一面映照时代风云的多棱镜:当5G直播镜头捕捉壮乡非遗的灵动之美,当元宇宙空间里三星堆青铜立人与卢浮宫雕塑展开虚拟对话——我们忽然发现,那些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宏大命题,正在被系统性变革和智能化传播撕开全新切口。
技术赋能,重塑传播新范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并将“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当前,数字经济与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传播效能跑出中国“加速度”,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以人工智能为例,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生成能力,正在推动文化内容的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比如网易《蛋仔派对》利用生成式AI吸引全球5300万用户参与内容共创,降低的是文化输出的门槛,更让海外受众在互动中成为传播链条的共建者。提升传播效能,正在让中国故事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形式走向世界。
精准传播,跨越文化藩篱。当前,数字经济与传播技术深度融合,国际传播格局正面临深刻变革。数字化工具广泛应用,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精准滴灌”的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传播内容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与分众化推送。比如,深度探索(DeepSeek)利用算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偏好,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多模态形式呈现,让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在传播渠道上,短视频、直播、VR/AR等新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敦煌研究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壁画,让海外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TikTok等平台的崛起,则让中国文化以更日常、更碎片化的方式嵌入全球用户的社交场景。沉浸式体验与大家生活深度融合,有效弥合了文化差异,增强了传播的亲和力。
生态主导,构建传播新秩序。数字经济时代,国际传播不再局限于“内容输出”,而是转向生态主导的全方位布局。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方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近年来,我国在5G、云计算、卫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上的快速推进,为传播提供了坚实支撑。就如,华为云在全球33个区域布局数据中心,提升的是传播效率,更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在数字文明的底层架构中植入中国基因。中国数字产业的崛起,正重塑全球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从《黑神话:悟空》以游戏为载体传播中国神话,到Shein通过电商平台让“中国制造”焕发时尚魅力……一个个“数字实践”表明,我国不再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技术创新与文化输出的双轮驱动者。生态主导的传播模式,逐步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抢抓”机遇,把握战略窗口期。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传播格局的变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数字化为中国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和增强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诚然,挑战依然存在,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虚假信息的泛滥、文化误读的风险,都要求我们以更智慧的方式方法应对。一方面,需持续强化技术赋能,利用AI、大数据等工具提升传播的精准性与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文化软实力建设,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结合,形成情感共鸣。各界齐发力,凝聚中国新力量,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矩阵,必让中国声音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加响亮。(苗瑞祥)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