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镇名义呼唤青年创新——写在梦想小镇成立十周年之际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以小镇名义呼唤青年创新——写在梦想小镇成立十周年之际

十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让一条溪流汇成奔腾江河。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腹地仓前,有一个梦想小镇,用十年光阴,见证了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浪潮迭起,也孕育出一批硬科技新锐企业。

上周二,在其即将成立十周年(3月28日)之际,我来到梦想小镇游客中心,参加第二季第二期新质学堂活动,主讲人是鲁尔科技董事长胡辉。他2013年在德国博士毕业后学成归国,带着“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早期灾害识别预警”这一技术,在杭州转塘(后在此崛起了云栖小镇)的水泥厂车间创办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入驻未来科技城,并在国内提出“安全物联网”概念。去年,胡辉入选“浙江省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和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浙商新星”典型样本。他以鲁尔科技10多年深耕互联网创业的经历和案例,向在场的青年大学生和高中生讲授了以安全物联网与人的生命为主题的科普课,并与他们频频互动交流,整个活动体现了浓浓的强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我作为60后,一边聆听、一边欣赏着80后与00后有关科技、未来和梦想的对话,甚是享受。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十年前几次跟随时任省委书记、省长实地考察谋划梦想小镇的情景、梦想小镇从“四无粮仓”改建为“四有青年创业空间”的情景、在梦想小镇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上首提“创新创业新四军”的情景。十年回望,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情不自禁,感慨万千。站在台上演讲的胡辉就是海归系的代表,现在也已步入中年,但仍激情澎湃、青春依然。我相信,梦想与追求是青春常驻的密码。此时,我真想大声向青年人才发出呼喊:创新的土壤已丰沃,未来属于敢闯敢试的追梦人。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23日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今年春节前后,中国经济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的亮点……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

从这些企业看杭州的创新生态,深感“热带雨林法则”的意义,它们的名字背后是硬科技领域的突破。它们以“最小社会资源完成最大创新”的浙江智慧,撕开了国际技术垄断的缺口。它们的成功绝非偶然,是长期哺育、浇灌的结果;它们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科技企业和青年创业者。“创新密码”就在于构建了一个类似热带雨林的生态,梦想小镇便是最好的案例。

如果说这些新兴的科创企业是果实,那么“创新创业新四军”便是根系。杭州的创业者群体已从传统浙商的“洗洗脚上岸闯荡”,迭代为更具技术底色与全球视野的“科学企业家”。

高校系的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让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海归系的海归人才,带着脑机接口技术回国,在这里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阿里系的技术人才与生态资源,为这里注入互联网基因,正是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念在科创领域延伸;浙商系的传化、吉利等企业的“二代创业”,以产业链优势反哺硬科技,形成“老树新枝”的共生效应……

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是浙江特色小镇的源头。2014年8月,我在实地考察云栖小镇后写了一篇长博文,题目叫《我才知道:杭州还有一个叫“云栖小镇”的未来名镇》。文中写道:“云栖小镇,既非地名学上的地理概念,又非行政区域上的镇域概念,而是目前时兴的云计算产业栖息的园区,眩了吧。原来三年前,阿里巴巴鉴于云计算、大数据兴起且将改变世界的预测,联合西湖区在转塘的一个青山环抱的山谷,布局建设了一个云计算产业园。经过一年一度的阿里云计算开发者大会,僻静的山谷正在悄然演绎一场可能会震惊中外的‘绿色革命’。”

梦想小镇,是年轻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此后,我又曾多次调研和考察梦想小镇、参与研究全省特色小镇规划。2016年春天的全国两会期间,应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邀请,我参加科技创新发展专题的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表示,浙江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实际上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巨型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特色在于有鲜明的产业主题和地缘文化特征,小镇以二三平方公里、最大不超过六平方公里的创业和生活空间,打破了学科与产业的边界,是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三宜”“三生”的空间。正如王坚院士所言:小镇不是产业园,而是生活、产业、学科无界融合的空间。在这里,工程师与艺术家共饮一杯咖啡,机器人专家与游戏开发者碰撞灵感,最终可能催生诸如《黑神话:悟空》般横跨技术与文化的杰作。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和浙江后来涌现出的上百个特色小镇,不仅给青年人创业提供了无违和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而且催生和塑造了激发青年创业的机制和生态。小镇机制和小镇生态,可能是特色小镇发展十年以来最为宝贵的经验。

十年前,梦想小镇的口号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十年后,这片土地向青年发出更炽热的召唤:创新无需许可,失败亦是勋章。实践证明了两个真理:

其一,创新是“长跑”而非“冲刺”。许多创业团队都是默默耕耘多年,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突破技术,以“九死一生”的定力坚守“技术自研”的初心。青年创业者必须摒弃“速成神话”的幻想,勇于在无人区开辟道路。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专注和长期主义是屡经考验的创业真经。

其二,宽容失败比奖励成功更重要。今年省两会期间,我省某经济大市官员直言:“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压减科技投入。”政府通过“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持,为早期项目提供“雪中送炭”的算力、低息贷款与容错空间。这种“允许试错”的文化,正是硅谷精神的中国表达。

未来已来:让每个青年都成为“种树者”。

站在十年的节点,发展的启示已超越地域。它告诉我们:创新的主体不是巨头,而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动能不是政策红利,而是生态活力;创新的主角不是资源垄断者,而是每一个怀抱梦想的普通人。

这个时代需要那些初创企业的锐气、“新四军”的多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赛道上书写新篇。请记住卡尔维诺的箴言:“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浙江乃至中国的创新沃土上,青年终将长成下一片“热带雨林”。

十年梦想,十年新生。此刻,应当以“小镇”之名,向所有青年发出呼喊:创新的火炬已传递至你们手中,请点燃它,照亮未来的无人区!

(周国辉,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推荐0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