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余晖
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
会议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会议提到,坚决遏制新增拖欠。
这是时隔一周之后总理再度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3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有关举措”。
△资料图
上述两项议题,有一个共同目的——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是抓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则是减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
事实上,拖欠企业账款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长、账期拉长,“连环欠”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地方出现边清边欠的情况。
2024年12月审计署公开《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提到10省市56个地区在按要求建立拖欠台账锁定存量后,又新增拖欠76.31亿元。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主体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融资平台、事业单位居多。
拖欠企业账款还会对整个行业的上下游都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挥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班牵头作用,赴各地开展4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调研督导帮促。
政策“组合拳”也正在密集出台。
2024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系统部署;今年3月,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外公布,从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款项支付责任、完善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措施、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今年2月17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在3月5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谈到为企业减负担时就提到,“实际上国务院已经做了研究,后续还会有很多硬措施出来。”
3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
“加快加力”,可见政府决心,加快强调的是效率,加力着眼的则是力度。
会议提到,“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坚决遏制新增拖欠”。
谈解决措施,就要先看出现问题的原因。
此前,审计署公布的《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曾分析拖欠账款有所新增的原因。
部分地方受经济基础薄弱叠加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融资平台“造血”能力差等因素影响,从信托和保险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等多渠道违规举债、虚假化债,也反映出政绩观、债务观仍然存在偏差。
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对无预算采购、超预算审批、禁止垫资建设等有规定,但不够细化、刚性不足,执行宽松软使违法成本低,造成新增拖欠等问题屡禁不绝,加之地方财力紧张,清欠缺乏“源头活水”。
本次国常会提到,要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失信惩戒方面,此前公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进行了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依法依规被认定为失信的,受理投诉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程序将有关失信情况记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
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将相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对机关、事业单位在公务消费、办公用房、经费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对大型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融资获取、市场准入、资质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抓落实,方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