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以研究阐释展现文化魅力、以保护利用维系民族精神、以贯通融合焕发时代风采,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注重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提炼展示民族精神。无论是修身立命、修齐治平的价值理念,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抑或是虚怀择善的开放胸襟……这些一脉相承、独树一帜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科学阐释,有助于充分映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促进交流互鉴、相知相亲。要提炼展示世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陶冶萃取,很多优秀文化不仅适用中国,还可惠及世界。以美食、中医、武术滋养调理身心,以茶具、丝绸、瓷器增添生活情趣,以文学、书法、戏曲感受古风古韵……这些自带“中国烙印”的文化标识将推动人文精神跨越国界、激发共鸣、增进认同。要提炼展示治理智慧。“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个传承千年的分歧消解之道,蕴涵着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为世界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行为方式,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认同。
注重保护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要把文化“保起来”。坚持修旧如旧、真实完整,文物修复尽可能保持原材料、原样式、原结构和原环境,原本呈现固有品格与气象,避免“涂脂抹粉”式和“返老还童”式过度修复,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老当益壮”“延年益寿”。要让文化“活起来”。与时俱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通过三维扫描、高清影像等科技技术完成数字建档并建立“藏品数字库”,探索数字模拟、情景再现等方式让文化“动起来”,让历史“走入人心”。要助文化“火起来”。“养在深闺人未识”会让修复保护意义大打折扣,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难以为世人所知,只有充分激活文化各类价值,在展览陈列中温润人心,在创意开发中寓教于乐,在特色旅游中兴发感动,在满足文化需求同时激发市场需求。同步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顾此失彼和舍本逐末,才能不断加深群众对自身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注重贯通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创新性发展,让其更贴近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点,使其更好地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相耦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要与群众生活相契合。坚持文化服务人民、扎根人民,从人民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正能量、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等为落脚点更新迭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群众喜爱、认同。要与国外优秀文化相贯通。秉持开放态度,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坚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建构所拥有的文化自信底气、开放包容大气和正气锐气,不断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作者:冉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