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聚焦民生热点,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人民福祉持续增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利民为本”的自觉,秉持“枝叶关情”的初心,锤炼“躬身为桥”的担当,在思想浸润、躬身实践、制度固本三个维度持续发力,让为民服务的新篇章既有理论高度、实践深度,更显民生温度。
叩问初心使命,尤需常拭思想之镜。为民服务首在培根铸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修忠诚之心、常怀赤子之情、常砺奋进之志。当以“以百姓心为心”的觉悟,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党员干部须在理论学习中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在红色教育中砥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品格,在实践磨炼中淬炼“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担当。要走出办公室的“信息茧房”,打破文山会海的“路径依赖”,唯有将群众路线内化为行动自觉,把为民宗旨转化为情感认同,才能让“群众想什么”与“我们干什么”同频共振,使政策制定更接“地气”,工作推进更聚“人气”。
为民服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迈进“百家门”,在田间地头丈量民情,在街头巷尾感知冷暖,在促膝交谈中解码期盼。当以“脚底沾泥”的踏实,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承诺。聚焦“医教住行”民生关切,直击“急难愁盼”痛点堵点,在破解“入园难”“看病贵”“养老困”等现实问题中彰显担当。党员干部要甘当为民服务的“挑山工”,既做显功更重潜绩,既抓大事也办小事,用躬身实干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把“民之所盼”书写成“政之所向”。
为民服务既要靠情感温度,更需制度保障。要构建“智慧政务”新生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把“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建立“民声直通车”机制,打通“12345”热线、“数字政府”平台、“网格化治理”体系的数据壁垒,构建民意收集、分析、处置、反馈的全链条响应系统。当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群众满意度权重,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干部围着群众转、绩效交给百姓评”的鲜明导向,实现“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社会评单”的闭环管理。当强化资源下沉保障,推动编制、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基层倾斜,让“看得见管得好”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
为民服务,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持续擦亮为民初心,创新服务方法,完善制度体系,让为民服务的新篇章既有“大江奔涌”的壮阔,更见“润物无声”的温情,真正把实绩写在群众笑脸上、刻进百姓心坎里。(作者: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