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平县的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冯耀亭 摄
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遗文化系列花色面点“虎头包”。受访者供图
南街村生产的方便速食产品。本报记者 王铮 摄
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河南展区。本报记者 王铮 摄
南阳标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紧生产速冻面点。张峰 摄
截至2024年10月
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
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省级100个
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03个
□本报记者 李若凡
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牢牢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然而,量大质优品牌弱的矛盾却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河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总和仅为江苏的1/3,品牌溢价率不足15%。要实现从“产量高地”向“价值高地”的跨越升级,河南亟须将庞大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强大的品牌动力。
这不仅仅是中原粮仓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一跃,更是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中原农品”向“中国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
当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遇上数字化时代的品牌浪潮,一场关于粮食产业价值提升的风暴已悄然来临。
产量冠绝全国 品牌培育滞后
在郑州丹尼斯超市粮油区,河北“五得利”品牌面粉占据面粉类商品销售额的40%以上、“金沙河”挂面在同类产品中也十分走俏。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多数产品的外包装上,都有“河南”的产地标识,却被淹没在密密麻麻的配料表和促销标签中。这恰如其分地折射出河南农产品现状——全国每10袋面粉中有3袋产自河南,但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培育仍显滞后。
河南是全国唯一具有强筋、中筋、低筋三种筋度小麦种植的省份,目前全国的十大小麦品种中河南占了七个,部分强筋小麦品种可替代进口小麦。同时,肉蛋奶、蔬菜、食用菌等产量稳居全国前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3万亿元。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凤廷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2024年,河南小麦总产量达757.06亿斤,以全国1/1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超1/4的小麦;全省377家“豫农优品”认证企业中,粮油类占比不足30%;2024年首批717个“豫农优品”名录中,真正具备全国知名度的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这种反差在龙头企业身上更为明显:三全、思念等“豫籍”食品巨头的年产值虽超百亿元,但其自有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不足20%。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粮油企业中,超过半数的头部企业为外省品牌代工。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河南农产品长期处于产业链前端,品牌溢价能力薄弱”。以延津小麦为例,当地70%的优质麦以每斤1.5元的价格被外省企业收购,经深加工后,一包500克的专用面粉终端售价可达20多元。
这种“原料输出”模式吞噬着河南农业的利润空间。在漯河食品工业园,方便面生产企业日均生产3000万包,但贴着“康师傅”“日清”标签的产品占据60%以上的产能。
李凤廷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链分工的固化。虽然河南占据粮食生产的优势,但加工环节多集中于初加工(如面粉、淀粉),精深加工(如功能性食品、生物科技)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在粮食产业链中,种植端贡献了60%的产值,而精深加工环节仅占15%。面对品牌短板和产业链失衡的挑战,河南农业亟须从产量冠军向品牌强者转变。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引领。只有打破产业链分工的固化、加强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品牌辨识度和营销水平,河南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思维”
从“一粒麦”到“一碗面”,河南粮油产业链的核心领军企业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战略,成功构筑了一条从粮食种植、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优质小麦品种,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小麦种植统一供种、种植、管理、收购、储存和加工,确保原料品质如一。”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的价格收购优质小麦,带动南阳地区30万农户参与,年转化粮食50万吨,总产值达26.4亿元,直接推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为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想念食品联合河南科技学院研发功能性挂面,如月子面、低糖面等创新产品,2022年新品营收占比达35%,成为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推出速食面、自热米饭等“轻烹饪”系列,2023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60%,实现传统主食与现代快消场景的深度融合。
如今,想念食品智能化工厂已实现日处理小麦3000吨、挂面2000吨的产能,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以“链式思维”替代“单点突破”,通过标准化、品牌化重构产业格局。想念食品的全产业链实践证明,只有将“田间”与“餐桌”紧密联结,才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话语权。
在延伸、做强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产自河南。据统计,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不断推动河南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跨越升级。
从“中原粮仓”到“品牌粮仓”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曾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这一重要论断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吉林由此启动“吉林大米”品牌战略,通过生态资源绑定(松花江、长白山)、全程溯源和统一包装,品牌价值突破800亿元。湖北、陕西等省份亦迅速响应,打造出“荆楚粮油”“陕西好粮油”等省域公用品牌,其中“荆楚粮油”2023年品牌价值达608.9亿元,位列全国第二。
河南拥有延津小麦、原阳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却陷入“品质优而品牌弱”的困境。破解之道在于将粮食品种转化为文化IP。如吉林将大米与松花江、长白山绑定,形成“白金名片”;江苏以“水韵”文化串联苏米产业链等。
“一方面河南可以深入挖掘中原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元素塑造农产品IP。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小产区严选标准,实施一粒种、一株苗、一袋米全流程品控,实现单品溢价翻倍。”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专家说。
事实上,不少河南企业已有诸多尝试。郑州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鸿运锦鲤”“福禄寿喜”等文创面点,将传统花馍工艺与现代保鲜技术结合,单品溢价达300%。2024年春节,其生肖主题礼盒在胖东来超市创下日销万盒的纪录,成为“豫农优品”出圈的标志性事件;思念食品通过3D打印技术推出的“柿柿如意”汤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融合,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在品牌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同样重要。南阳想念食品的车间内,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延津小麦转化为“河南烩面”速食产品。通过添加乳酸菌发酵技术,面条复水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且保留手擀面口感。2024年,该产品线上销量突破2000万包,带动企业营收增长35%。
“品牌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形成合力。”“三农”学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表示,“东北大米的成功在于构建了‘公用品牌背书+企业分级运营’的生态,而河南亟须破解‘多而散’的困局。”
2024年,河南省启动“豫农优品天下行”三年行动,提出构建省级公用品牌+区域特色品牌+企业专精品牌“三级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十大金标准”涵盖绿色认证、质量控制等环节。与此同时,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出“美豫粮油”计划,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突破。
从“中原粮仓”到“品牌粮仓”,河南需以文化IP破局,以科技赋能提效。当延津小麦成为“黄河故事”的载体,原阳大米化作“殷商文明”的符号,河南粮食方能真正实现从“原粮”到“金粮”的价值链跃升。
记者手记
锻造“中原粮仓”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李若凡
中原大地,一场从“产品输出”到“品牌突围”的变革正在上演。河南以粮食大省的担当,用科技赋能与标准引领双轮驱动,推动“美豫粮油”“豫农优品”两大品牌破局全国市场,加速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规范引领品牌升级。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豫麦》地方标准为核心,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标准体系,明确小麦品质分级、加工工艺等几十项量化指标,推动优质小麦种植。“美豫粮油”和“豫农优品”共同发力,为河南农业品牌筑牢品牌信誉根基,推动品牌溢价率的提升。
以科技激活品牌势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打造“中原粮仓”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全国粮食价格波动,为企业提供市场预警服务;推广“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实现仓储温湿度、虫害等数据云端管控。省农业农村厅则依托“豫农优品”数字化平台,整合电商直播、供应链金融等资源,去年助力企业线上销售额破百亿元。通过一体化溯源系统,实现从田间到商超的全程可视化,使消费者信任度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河南可以实施“品牌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龙头引领、中型突破、小微跟进”的雁阵格局——
龙头企业“五年护航”:遴选想念食品、标点食品等10家领军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五年至十年培育方案,在品牌国际化、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专项支持,力争培育千亿级品牌企业。
中型企业“专精特新”升级:设立产业升级基金,重点支持多福多、白象食品等中型企业向“单项冠军”转型,推动设备智能化改造、产品高端化迭代,推动中型企业迈入龙头企业行列。
小微企业“孵化赋能”:依托中原农谷建设品牌孵化基地,提供设计、检测、物流等全链条服务,不断培育河南的新锐品牌。
通过资金、政策、资源的精准投放,河南才能推动品牌建设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让河南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市场树旗帜,让中型企业成为中坚力量,让小微企业焕发创新活力。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河南的品牌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