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吉林省应全域一体协同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以长白山为核心,覆盖周边的4市(州)20个县市区,建设“大长白山森林四库”,以全域思维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森林在维护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聚焦“蓄水于山”:建设“大长白山森林水库”,夯实生态安全根基。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长白山区森林“水库”作用,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提升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吉林省东部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在该区域重点种植红松、云杉等高大针叶林。据研究,每公顷成熟红松林可涵养水源约1000立方米,可有效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在西部风沙较大区域(约占全省面积20%),种植樟子松等耐旱抗风沙树种,提高造林质量,定期进行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确保幼林健康生长,增强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时,开展湿地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种植耐水湿植物,如芦苇、菖蒲等,恢复湿地森林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净水能力。在松花江流域(流域面积约占全省70%)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坡地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如沙棘、紫花苜蓿等,并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工程设施,减少坡面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增强森林土壤的“存水”保墒能力。
聚焦“摇钱于树”:建设“大长白山森林钱库”,践行“两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长白山区森林“钱库”作用,以长白山为核心,依托“最美国道331”串联周边森林景区,打造“长白山森林生态探秘之旅”。在线路中增设森林观光、徒步、露营等多种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改善景区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在通化、白山等地,选择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森林区域,建设集森林浴、温泉疗养、中医养生等多种康养服务于一体的基地。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中医康养套餐,吸引游客前来养生度假。全方位畅通“两山”双向转化渠道,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聚焦重点行业,持续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提升绿色产能比重,推动“生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林下资源,推广种植人参、天麻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发展以林蛙、梅花鹿等林下特色养殖业。
聚焦“藏粮于林”:建设“大长白山森林粮库”,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充分发挥长白山区森林“粮库”作用,推行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推进农特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打响长白山特色食品品牌。合理规划30万公顷蓝莓、榛子、松子等采集区域和时间,避免过度采集。引入先进加工技术,对野生森林食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将野生蓝莓加工成果汁、果酱、花青素提取物等,提高经济效益。依托吉林省科研机构,培育适合森林环境的豆类、谷类等作物新品种,选育耐阴、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在林间空地种植。在林下种植豆类作物,利用树木的遮荫减少灌溉需求,同时通过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改良土壤肥力,增加森林粮库储备。在农区和林区过渡地带,果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带,选择杨树、柳树等速生树种,每年可新增木材产量。在林下种植绿肥植物,如苕子、紫云英等,翻耕后作为果园有机肥料,提高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实现农林协同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保障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聚焦“固碳于木”:建设“大长白山森林碳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长白山区森林“碳库”作用,实现生态系统改善与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施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大造林力度,尤其在荒山荒地、退化林地等区域开展造林增汇项目。在西部盐碱地,通过改良土壤后种植耐盐碱树种,增加森林面积,提高碳汇能力。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采用合理的间伐、抚育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结合样地调查,对森林碳汇进行精准计量和动态监测,为碳汇项目实施和碳交易提供科学依据。鼓励林业企业、林场和林农参与碳交易,组织培训,帮助其了解碳交易规则和流程。支持林业企业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认证和登记,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碳交易获取的资金,反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探索创汇机制,增进森林价值。整合优化林业碳票、“一元碳汇”,开发、储备一批林业碳汇项目,鼓励发展碳金融产品,拓展丰富“林业碳汇+”应用场景,建立完善的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对森林生态服务的补偿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森林生态补偿,确保森林碳库建设的可持续性。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