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 宋雪)近年来,“去博物馆看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打卡博物馆”“种草博物馆文创”也已成为旅游风尚。从延时开放到取消周一闭馆,从创新观展体验到传播载体不断扩展,“博物馆热”还有更多可能。
到博物馆去 蛇年春节新风尚
逛博物馆、观展览、游文创市集……今年春节假期,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博场馆人气持续高涨。据国家文物局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超1000万人次。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5省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达516.73万人次,持续增长。
“无论是考古类博物馆还是综合类的历史博物馆,现在很多博物馆现在一票难求,很多‘明星文物’根本挤不到跟前。”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分享了他的所见所想。
“‘博物馆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了。”陈星灿表示,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到博物馆去参观,通过文物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也激励考古工作者做好考古环节,做好文物的阐释和展示。
大年初四,南京六朝博物馆内人流如织(来源:CFP)
优化服务模式 提升文化体验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公众文化需求,国内文博行业积极优化服务模式。近期,包括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内的多家博物馆宣布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为公众提供更充足的文化体验时间。茂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增加了运营压力,但是能提升公众文化体验,让更多人领略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服务创新绝非个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纪念馆等知名文博单位同样实现全年开放常态化。还有不少博物馆还推出分时预约、延时服务等多元举措,通过动态管理适应客流变化。行业专家建议,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各地机构可根据资源配置、展陈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灵活运维方案。借助智慧管理系统与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有条件场馆可逐步推进24小时文物监测体系,在保障文物安全前提下优化开放效能。
借助科技与创意 创新观展体验
近年来,博物馆借助科技和创意,打破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不断创新观展体验,让观众更沉浸、互动地参与其中。
2023年,敦煌研究院“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启幕,围绕莫高窟第285窟,为观众带来敦煌壁画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及线下VR深度体验。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可以“上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自开馆以来客流量屡创新高。展览形式多元融合呈现、增强沉浸体验,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裸眼3D技术让珍贵的商代珍贵文物“活”了起来,吸引游客纷纷参与互动。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播放数字影片(来源:CFP)
交通枢纽+博物馆 扩展传播载体
新时代文博传播载体也在不断扩展创新。蛇年春节,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共同策划的“文化中国”长廊迎来第五次上新。从以往展出的国博馆藏青铜器、佛造像、书法、绘画等主题展览,到本次上新所涵盖的国博国际交流展,“文化中国”长廊在丰富国际机场公共区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向来自世界的旅客传播展示着中华文明,不少游客在奔赴目的地的过程中因“美”而驻足停留。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里的西部机场博物馆于近期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占地6400平方米的文博新空间位于西安机场T5航站楼核心区域,号称“全球机场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整体采用仿唐式建筑风格,以航空旅途中的“15分钟博物馆”为目标,采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的展示模式,打造空中门户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
西部机场博物馆资料图(来源:CFP)
“不一定是现场挖出来的文物才可以展陈,全国各地有很多类似的特色博物馆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机场+博物馆’的尝试和探索。”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不只机场,火车站也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云南铁路博物馆利用昆明火车北站的候车室建成,成为展示铁路文化的热门打卡点;今年春运,景德镇北站将非遗文化引入车站,将候车厅打造成一座“移动的陶瓷博物馆”……
将等候时间转化为文化熏陶过程,形成“随时随地遇见历史”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交通枢纽+博物馆的探索仍在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