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命防线 守护绿水青山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横断山脉纵谷深处,金沙江畔的晨曦中,一群“地质灾害哨兵”正穿行在陡峭山崖。他们手中的监测设备与天上卫星遥相呼应,编织起 “技防+人防” 的生命守护线。近日,这套防控体系在云南镇雄县再显神威——崩塌的落石被提前建设的防护设施精准拦截,周边群众安然无恙。这正是新时代云南地质灾害防治的生动缩影。

技术人员利用监测设备对滑坡隐患区进行实时监测 李兵摄

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云南,98.4%的国土面积为山地,横断山脉纵贯全境,立体气候特征显著。这片壮美山水却暗藏危机:云南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3.4万余处,威胁着数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何破解“隐患在哪里”“何时可能发生”的世界性难题,成为云岭大地必须直面的时代考题。

2013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十年磨剑,构建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治理、应急能力”四大体系:完成129个县市1:5万地质灾害详查,布设1.9万余台智能监测设备;建成“天-空-地”一体化预警网络,累计发布预警信息超亿条;实施4500余处治理工程,让10万户40万群众搬离“悬顶之危”;组建230人的省级专家团队,530名技术人员常年驻守一线。在曾发生“1·22”特大山体滑坡的镇雄县,2024年组织国家、省、市三级技术力量对隐患点实施“一点一策”治理,建成西南地区首个岩崩综合防控示范工程,为此次成功避险奠定基础。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遥感中心等技术机构,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空天院等科研单位,携手成都国星宇航等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起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这支“科技特战队”攻克InSAR影像时空压缩和对流层延迟改正技术难题,创新多光谱影像阴影校正方法,通过机载LiDAR激光扫描与卫星遥感协同作业,曾经“看不见”的形变在三维模型中清晰显现。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成立四年来,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发现新地灾隐患点1200余处,预警准确率逐步提升。

地质灾害残酷无情,云南省加速推进“技防+人防”双轮驱动:在曾受灾的镇雄县,2024年实行全年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布设北斗监测站38个、新建落石拦截槽12处;今年2月15日,当老场村山体发生滑坡时,智能预警系统与防撞挡墙协同发力,230名群众在党员干部组织下提前转移。这样的生命奇迹,近十年已在云岭大地上演329次,累计避免伤亡1.6万余人。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守护生命,更重塑发展空间。东川泥石流滩涂变身生态公园,元阳哈尼梯田险坡加固后申遗成功,独龙江畔受胁村寨整村搬迁后发展特色旅游……10年间,93万群众解除地灾威胁,435亿元财产得到保护,地质灾害发生数下降73%,昔日的“危险地带”正逐步转化为绿色发展新空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云南地质灾害防治仍在爬坡过坎。随着精准化调查全面推进,5G监测网络加速覆盖,“隐患识别—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全链条防控体系日趋完善。横断山脉间,科技防线与人文关怀交织,正书写着新时代防灾减灾的云南答卷。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