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守护春运30年见证民航巨变,除夕她守好最后一班岗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新春走基层丨守护春运30年见证民航巨变,除夕她守好最后一班岗

曹晓绮 记者 祝依凡 摄

“您好,麻烦出示下证件”“座位要选靠窗还是靠走廊,有特殊要求吗?”“安检口在前面右转”……这两天,杭州机场迎来了春运客流高峰期。今天一大早,T3航站楼的值机柜台前就排了长长的队伍。

在柜台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帮助旅客值机的曹晓绮。梳着整齐的低丸子头,脸上画着精致妆容的她,从凌晨四点上班到现在已经服务了约150名旅客。

自1994年11月入职航空地勤服务公司以来,今年,是她参与保障的第30个春运,今天,也是她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干了30年,真的到了最后一刻还有点舍不得。”曹晓绮看了眼柜台前排队等待的旅客,回忆道,“最早的时候,这些旅客都是拿手工登机牌值机,连座位号都是我们手写上去的。”

记者 祝依凡 摄

她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很小的方形纸片,上面印着航班号、飞机号、出发地和目的地以及手写的座位号。和现在的纸质登机牌相比,不仅小了一半,在设计上也更加朴素,没有多余的花纹。

曹晓绮告诉记者,到了2000年后,登机牌就逐渐用打印代替了手写;后来有了自助值机机器,旅客们可以自行领取登机牌;再到如今的无纸化一证通,她直言:“当时谁能想到,现在旅客们只需要拿着手机就能完成值机操作呀!”

这一连串的变化,也反映着这30年来中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彼时,杭州机场的年客流量仅为100多万,2024年突破了4800万,翻了几十倍。

“90年代初,旅客们来坐飞机都要单位开介绍信。所以那时的春运,一天下来机场也只有几十架航班,和平时差别不大。现在的春运,一天下来,杭州机场的起落航班都有近千趟。”

在这30年的光阴里,曹晓绮还做过登机口检票员、贵宾室服务员、廊桥司机等等,她也从一个刚毕业的懵懂女孩变成了头等舱值机柜台前的一名优秀员工。

采访过程中,一名来自韩国的旅客来到了柜台前,看到对方的护照后,曹晓绮开启了全英文的沟通模式。

记者 祝依凡 摄

“在亚运会之后,杭州的国际游客就变多了。尤其是去年,入境游全面放开之后,机场的外国旅客含量直线上升。幸好我的英语口语学得不错,可以和旅客完成基本的沟通。”她笑着告诉记者,在刚参加工作时,自己的英语是“三脚猫功夫”,特别不敢讲,现在的本事全是自己当时一边在外报班上课,一边自学才练出来的。

语言证书、高级客运员证、廊桥司机证、危险品运输合格证……一张张证书,让曹晓绮在工作时更加自信。与此同时,在一次次与旅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让她的性格从直来直往变得更细腻。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除夕早上三点多来上班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整个高速只有我的车灯亮着,有一瞬间会觉得自己很孤独。但这么多年下来,我早就习惯了,今天晚上六点多下班回家,我还能赶上一顿热乎的年夜饭呢!”

最后一个工作日恰逢除夕,30年“地对空”的服务保障,曹晓绮即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明年再来机场,我就是旅客身份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