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智驾、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无人驾驶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在北京亦庄经开区,记者打开手机App,叫了一辆车去探访一家自动驾驶企业。车慢慢开到路边,车内没有安全员,出发后车开始打方向盘自己往右转,很好地避开了刚才路过的行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近年来,随着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比如,智能语音识别、自动无人驾驶、智能化导航系统……这些都是AI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应用,也是理论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北京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形成全链条完整布局。已建公共智能算力2.2万P,形成智能算力和绿色算力资源丰富的环京算力带;建成人工智能(AI)数据运营平台,汇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当前,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赋能千行百业。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面对当前AI的发展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通过产学研各界的深度合作,促进AI大模型加速落地应用,发挥AI技术的普惠性,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正成为各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全国唯一国家级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联动北京各区,辐射京津冀,赋能千行百业。北京大模型备案数量全国第一,占比近四成,抖音豆包、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成为国内首批破万亿级参数大模型。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集聚了智源研究院、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其技术的更迭也让人目不暇接。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一树不成林,一花难成春。近年来,不仅在北京,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实体行业降本增效。如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该码头的货物装卸、转运、堆放等,全部由人工智能技术实现:12台远程操控自动化岸桥通过轨道桥悬臂抓取集装箱,数十台无人驾驶运输车装载着集装箱在堆场内安全行驶,实现转弯、减速、避让、停靠等操作。而作为智慧零碳码头,C段码头年吞吐量超200万标箱,相比同规模的传统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倒运环节减少了50%,人员减少6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文化、教育、医药、交通等各行各业,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可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化作用,提高决策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乃至于社会综合治理等。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2024年北京市出台五大举措,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注重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先行和机制创新。比如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形成“一区三中心”布局,即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设立百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实施人工智能伙伴计划,汇聚5类伙伴260家企事业单位;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工程,培育一批示范性行业应用等。未来,北京还将坚持技术创新与多模态发展,加快智能体的普及与应用,协同数据、算力和算法的发展,力争用2至3年时间,培育10家以上世界百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为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人工智能+”空间广阔。期待各地紧紧把握智能科技发展的先机,让“人工智能+”发生“化学反应”,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一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