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年明月,有一点很不公正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关于当年明月,有一点很不公正

过去几天,一直在传著名历史作家当年明月“出事”的消息,说他骚扰女上司,还发疯了。

等了几天没见当事人回应,今天传说他出院了,希望他能恢复健康。

我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最初是沈浩波的磨铁出的。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看了一点,不怎么喜欢那种风格——那时候我更喜欢读学术书。

他的书成为超级畅销书,据说第一年版税就有2000万,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彻底的财务自由。毫无疑问,他迎合、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很多人对明朝的看法。

因此,当传说他“出事”的时候,舆论对他并不友好。在事情本身尚待确认的情况下,就把他推上了热搜。接下来,是很多公众号文章,直接称他“发疯”了。

一些自认为“有学问”的人,把他的“发疯”和他笔下的唐伯虎联系起来,书中的唐伯虎,不但“发疯”,还在大街上骚扰女性。

上司认为他是“真疯了”,却也因此放过他。那些人认为当年明月也一样,用这样的智慧自保。

我认为整个事情最让人遗憾的就是,所有写作者都使用“发疯”并不规范的疾病术语。在2025年,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科学名次,他到底是得了“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普通的“抑郁症”?

“发疯”不是一个科学术语,而是一种充满嘲笑的、前现代的道德指控。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年明月,反映出舆论的一种恶意:人们不相信他是真的生病,或者并不是一个医学意义上的患者,而是和某种阴谋相关的受害者。

在2025年还这样讨论问题,确实有点悲哀。这其实和当年明月的小说多少有一点相似:没有太多现代意识,而是对所谓“权谋”和故事津津乐道。很多人认为,一部《大明王朝》电视剧,就足以解释当代政治。

这些戏说、影视剧(尤其是二月河写的那些)塑造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历史基本面”和历史观。

而当年明月当下的遭遇,可以理解成自己所塑造的“历史世界”的某种反噬。那些读者当初是如何追捧他,现在就如何嘲笑他——这是一种“杀死作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