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延长至1年:政策善意何以走出纸面?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产假延长至1年:政策善意何以走出纸面?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宜昌将鼓励支持城区用人单位将在宜合法生育妇女产假延长至1年,配偶护理假延长至30天。据悉,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宜昌今年将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深化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1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

不可否认,从宏观视野审视,这一政策导向紧贴时代发展脉络,是顺应时代需求、关乎民生福祉的巨大进步。但在赞赏其进步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入探究其中的关键细节,确保这一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女性,避免其成为空中楼阁。

从家庭微观视角而言,延长产假无疑为新手家庭提供了宝贵的磨合期。新生儿降临的首年,新手妈妈面临身体恢复、母乳喂养、育儿技能摸索等诸多挑战,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纷至沓来,此时充裕的产假能让她们专注于孩子的成长与自身的调养;同时,配偶护理假的延长,能够让“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初期成长中不缺位,串起家庭新成员与每位家人的情感链接,助力家庭平稳驶过新手期的“暗礁险滩”。

从人口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宜昌此举更是正当其时。在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生育意愿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延长产假和护理假有助于激发生育主动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有效缓解人口结构失衡压力,续航城市未来。

然而,将目光投向职场,隐忧依然无法忽视,女性权益保障的困境赫然眼前。企业作为市场趋利的主体,“逐成本、重效益”的天性,极易让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对女性求职者产生顾虑。一年产假虽暖心,但也会让女性求职者面临更严苛筛选,甚至遭到隐性歧视。“已婚未育”“一孩妈妈”等无形标签,都可能成为其入职和晋升途中的“拦路虎”。即便有幸入职,休完漫长产假回归,职场恐已风云变幻:职位易主、工作衔接断层、职业技能生疏,薪资待遇大打折扣。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还可能加剧职场性别歧视现象。

显然,政策虽美,“鼓励”二字也道出了其落实的艰难。如何打消企业顾虑,切实捍卫女性职场权益,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一方面,财税补贴必须精准有力,应依据企业接纳生育假期员工的规模及时长,给予梯度补贴,让企业在人力成本支出上“喘口气”,尝到政策落实的“甜头”,激发企业落实政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监管体系务必密不透风、刚柔并济。应从立法高度明确女性返岗权益细则,使职位保留、薪资待遇规则清晰明了;对违规企业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开辟便捷高效的投诉维权“绿色通道”,辅以定期巡查,让政策落实有刚性约束,让女性维权有路、投诉有门。

再者,要加速普惠托育与技能赋能服务。联合企业、高校和社会机构,搭建女性职业技能“保鲜舱”,通过产假期间的线上学习及返岗前的集中培训,确保女性不落伍、不掉队,以过硬本领重归职场舞台;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持续推动社会观念破旧立新,全力破除“职场生育歧视”的坚冰,营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职场环境。

宜昌踏出的这一步值得肯定,但政策的落实仍需继续努力。只有将女性权益保障贯穿政策落实的全过程,平衡好家庭、职场与企业的多方诉求,才能让产假延长政策从纸面善意变为女性掌心实惠,为各地生育政策落地蹚出一条可鉴之路,让生育友好型社会在中国从蓝图化为实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