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后一个周日,美国第39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中美建交亲历者吉米·卡特在家中去世,享年百岁。
1980年卡特接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来源:卡特中心网站。
12月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窝在家里养腿伤,行动不便又难得闲暇,只能阅读和发呆。但这个凌晨,阅读的宁静被打破。卡特中心的朋友微信发来卡特去世的消息,配图《纽约时报》2007年的一张黑白侧影照,像极了小平那张著名的侧面照。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北京的秋天。
1979年,卡特任内宣布中美建交,随后邓小平访美,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等重要协议,紧接着是《对台关系法》、《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签署。那一年我出生,并在29年后满怀热忱前往美国留学。回国后我加入一家知名智库。在这家塑造职业和人生认知的智库,我随领导和同事们组织了卡特总统夫妇的2014年中国之旅,其中包括在北京贵宾楼饭店的那场生日宴。
一家智库机构邀请和接待美国总统,在我彼时的认知里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机构的领导是何迪先生,既是基金会的总干事,也是瑞士顶级投行的亚洲副总裁,更是一位美国研究学者和公益慈善家,有着政、商、学界的多重影响力。何迪和太太王苗老师(知名摄影艺术家)当时启动了一个“中美关系两百年”的画册项目,我作为助手参与其中,并在那年冬天陪同访问美国调研。
1979年卡特总统在宣布中美建交后在白宫接待邓小平来访。来源:卡特中心网站。
那年冬天拜访的美国机构,我记得有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卡特中心、斯坦福大学胡佛中心、五角大楼、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博物馆、亚洲协会、纽约市立图书馆、斯考特罗夫特集团、ACE集团、黑石集团等等。那次出访谈定了很多合作细节,除了卡特总统访华,还有一场重要的展览。
彼时中美关系良好,中美民间人士启动了一个“国家记忆”主题的二战中美合作图片展,于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华盛顿特区威尔逊中心广场和五角大楼展出。虽然是一场民间策展,但在五角大楼连续展览两年,开幕更是邀请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部长级政要、双边使节、史迪威将军后人、美军中缅印战区第164照相连老兵后人的出席。
这个首次在华盛顿特区和五角大楼举办的图片展,题材、规格和规模都打破纪录,美国政商两界几乎所有“知华派”代表人士,知名学者和专家悉数到场支持。何迪和王苗老师专业而低调,史迪威将军家族后人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少校事无巨细联络协调,对我而言是一次高层次的职业洗礼,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美关系在政府内外的运转和管理。
我很幸运年轻的时候能通过这些师长接触到多位历史级和殿堂级人物,跨越政商学三界去行动,职业选择和成长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美关系200年》和“国家记忆——二战中美合作图片展”两个项目,连同之前几年在华盛顿智库的游历,以及即将参与的卡特总统访华,悄悄把我从一个幼稚的留美学生,变成了一个中美国际关系的真正观察者和参与者。
2015年五角大楼。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史迪威将军后人、美国前驻华武官等驻足五角大楼“国家记忆”中美二战合作图片展。来源:组织方。
当年秋天,卡特总统应约来华。来访恰逢其10月1日生日前夕,何迪和王苗老师觉得应该为他举办一场生日宴,地点要选择他之前访华时的酒店或餐厅,并邀请包括小平家人和多位部长后人等一众历史渊源人士参加。秘书长左军老师带着团队,一方面筹备这个生日招待,一方面和《财经》杂志及“卡特中心”团队协调在华行程活动。我被安排的任务是,按照何迪和王苗老师要求,围绕中美200年关系史,制作给总统夫妇的图片幻灯片,以及协助接待外方宾客。为增加生日氛围,左军老师还在淘宝上买到了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当天的人民日报原版报纸,装裱之后现场送给了卡特夫妇,让他们欣喜不已。
午宴地点选在了贵宾楼顶层那个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房间,还有它连接俯瞰故宫的观景台。卡特总统之前来华,就曾经在这里用餐,并在观景台眺望天安门。安排桌序时,我发现卡特夫人罗莎琳并不在丈夫所在主桌,就好奇地问王苗老师为什么要分开就坐。她告诉我这是安全要求,出席我们这种安保级别的“私宴”,两人不能坐在一起。总统夫妇的保镖团队大概不到十人。我进餐厅的时候看到他们分布在走廊和餐厅内外各个角落,没有像电影里那样戴墨镜,但都带着耳机。想着尽地主之谊,我傻乎乎地问一个看上去比较和善的女保镖,需不需要在旁边安排一些贵宾楼的特色餐食给他们。她笑着说:我们必须在自己的位置上。旁边一个男保镖和我说:我们买了麦当劳。我以为他们开玩笑,随后发现几大包汉堡包快餐真的被送了上来。
午宴按照流程顺畅进行,依次中方主宾和历史见证者致辞,然后话筒交到了卡特总统手中。客观说,我不记得他说什么了,只记得很简短,很有力,脱稿。我不记得总统发言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我很快就成了活动的一个小插曲。
在随后的纪念图片播放环节,我们的电脑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电源故障,导致播放一度出现中断。于是,一个小子——对,那个尴尬的小子就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疯狂地尝试着迅速解决这个问题。这期间,卡特总统的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边等待边和旁边的人说话。
之后午宴席间,我和坐在卡特夫人身旁的中方客人耳语一个事情,不经意看了一眼她。我发现,她也在看着我微笑。毫无疑问,她知道我就是刚才那个手忙脚乱处理技术故障而且可能要承担责任的“傻小子”。她做了一个明显的安慰动作,冲我颔首一笑,略带俏皮的说了句“嗨”。我能看得出来,她希望我放松下来。我有些尴尬,面对这个招呼,脱口回应:“你好,夫人;对不起,刚才我们的图片展示出了问题”。她马上笑着回复:“No, no worries, it always happens”(没事儿,别担心,这事儿经常发生)。
其实我知道,这可能是他们夫妇总统生涯里极少碰到的情形,不管是任上还是任后。然后,又寒暄了几句才让我离去。后来的十年,我在美国金融机构和中东监管部门工作,带着团队主办了很多活动,不论规模大小和级别高低,我都要求团队尽量确保技术上万无一失。这是一次“总统级”的经验教训,现在回忆起来依然隐隐有歉。
午餐后紧接着卡特总统的签名赠书活动,是他那本《她们的世界——来自卡特总统的疾呼》中文版。卸任卡特总统的全球商业活动,都是由其“卡特中心”的经理团队来负责。当天赠书和合影嘉宾人数限定50人,但有酒店的经理难掩兴奋,希望也能有机会进去。合作方觉得这个人情可以给,就放了行。但卡特中心的团队一眼看出了此人不是邀请嘉宾(胸前工牌还没摘去),提出异议,卡特总统一笑而过,嘱咐不要干预,很开心的送书合影。
(2014年北京贵宾楼饭店,与吉米·卡特合影)
那年卡特总统访华前夕,卡特中心总裁和中国项目负责人先期来访,我们在东四十条的四合院里为客人组织了一个闭门研讨会。参会专家中有一位社科院的知名学者,是中东特别是以色列问题专家,影响力大,也时常在中央电视台做评论,意气风发。交流中,他做了很多直率的评论和表达,现在看来,其实带了些人身攻击和个人感情,风格也不是特别体面。今年这位学者因病去世,我一直对他的研究和为人很敬重,但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总是想起他那天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发言。
如今,他当年研究和评论的卡特总统,也去世了。中美关系,更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大国竞合之下,中美三代人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两国关系的持续向好,但毫无疑问,未来的挑战和风险正日益加剧。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原因有历史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社会的,还有文化的。中美关系是多层次的,互动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组织的,还有个人的。但无论中美关系去向何处,怀着和平、包容、人本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维持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当下的全球,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点开卡特中心网站,卡特总统遗像上方和亚特兰大鹰下面写着:
维护和平,对抗疾病,建立希望
(Waging Peace, Fighting Disease, Building Hope)。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秉持理性,坚守互动,提升互信,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那些更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