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摄影 龚子杰 杨抒怀 岳阳报道
“老板,团洲学校那怎么这么热闹?”
“今天是12月26日,团洲垸决口居民搬家的日子。”
早上7点,天还没完全亮。团洲垸团洲乡,开始慢慢热闹起来,大家都少不了议论的同一件事,甚至是镇上的早餐店。
议论的主角——团洲新村,自然最为热闹。
小区门口挂着四个大红灯笼,出入口铺着红地垫,每个单元楼门口都贴着红对联。
这一切,似乎都在等待和欢迎着团洲垸蓄滞洪区居民的到来。
马克海准备搬着被子进新房。
抵达与驶离
早上8点20分,一辆满载着衣物与被褥的三轮车,稳稳地停靠在8栋二单元的门口。开车的,是69岁的马克海。
他家位于三楼,从楼下仰望,是这栋唯一装好了窗帘的住户。150平方的大房子,在能干的儿子操办下,家具电器均已配备齐全。
被子的到来,意味着正式居住新家。
“电梯房就是舒服,穿着棉袄搬东西,都没出汗。”第一次下楼,他按了1楼,但由于还有隔空层,应该按G层,弄错了一次。他打趣地和身旁的老伴说,“我都搞不懂,你肯定更搞不懂。”
而此时,马克海楼下的朱元珍一家,正驱车从租住的团北村出发,前往新家。
15分钟后,一辆同样堆满家具和日常用品的三轮车,停在了马克海的车后,预示着另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4栋102的住户拖走旧家具。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早晨,注定会有告别。
4栋102的住户,托朋友开来了三轮车,准备拖走承载着回忆的旧家具——斑驳的已经合不上的柜子,以及老式花纹的床头。
这些家具,是家中老人坚持要带到新家的。拗不过,让旧家具在新家睡了一夜。做好了长辈的工作后,决定丢弃。
随着车子发动,旧家具随着三轮车,离开了团洲新村。
新房之内,正静静地等待着新家具的到来。
朱元珍夫妇在邻居家串门。
安居与期待
踏入新家的第一步,朱元珍便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掏出四个碗,郑重地放在灶台上。
紧接着,她又从袋子里掏出五个橘子,喊着“五谷丰登”;又拿出四个苹果,说着“四季平安”;红枣是红红火火,桂圆是团团圆圆……
她拿出手机,热情地和我们分享着,她这些巧思的来源——是女儿发给她的新家仪式感短视频。
朱元珍和老伴在团洲垸蓄滞洪区住了近50年,其间经历了两次家园被毁的痛苦,她深知安居才能乐业。
随着华容县团洲垸决口灾后居民迁建首批204套安置房交付,朱元珍和她的乡亲们终于告别水患威胁,住进安全区。
团洲新村一期项目共建设了14栋360套安置房,共四种户型,这一批8栋优先满足像朱元珍这样的倒房户和D级危房户。
第二批9—14栋也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预计农历春节前可交付使用。
电梯房,精装修,新家的环境让朱元珍和邻居们非常满意。不少住户都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观,分享这份喜悦与幸福。
通过视频聊天带人远程参观新房。
朱元珍楼下的住户,进入新房第一件事,则是开了一个视频聊天,带人远程参观。
“这是客厅,这是主卧,大吧。还有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厨房已经基本装修好了……”
六床新弹的棉花被,最先“入住”这个新家,整整齐齐地躺在房间的飘窗上,等待着装进被套。
厨房里新搬来了燃气罐,饭菜的香味不久将在这里飘出。
上图为王华南倒塌的老房子,下图为他的新房一角。
新家与故土
虽然新家只摆了一张床,但这几天,王华南觉得睡得很踏实。
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有了家。
从7月到12月,回顾这5个多月的心路历程,虽有不安,但更多的是感动。
最开始,他心情是低落的,2022年刚花了10万装修的房子,就这样被冲垮了。“不心疼是假的。但我还不算最亏的,有人房子刚装修好,还没住热,就遭遇溃堤。”
安置的行动很速度。王华南很快就住进了临时的集中安置点,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他的心情逐渐平和。
生活有补助,不少好心人士来帮助,都让他们觉得,能渡过难关。
离开集中安置点后,他开始过上类似“游击队”的生活,这个亲戚家住一阵,另一个亲戚家住一阵。侄女刘霞家,王华南偶尔会吃住在那里。
侄女家属于B级危房,如今一家人住在团洲垸老房子的二楼。
刘霞也买了新房,买在了二期。团洲新村二期、三期项目,预计将在2025年汛期前全部交付使用。
如果没有统一的建设安置房,王华南可能还是会把旧家重新建起来,再装修一下。但他觉得,这里以后可能不会有人再建新房了,因为不安全。
农民是离不开田地的,因为这是他们吃饭的来源。
考虑到大家的生活习惯,政府在安全区内统一规划,按照人均20平方米安排自留菜地。
闲不住的王华南,也没有放弃自家在蓄滞洪区的菜地,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照料,青菜的长势很好。
在老房子附近,他还有30多亩田用于稻虾养殖。如今他的稻虾养殖用具,已经清洗完毕,为来年做准备。
“好在住进楼房并不意味着远离了故土。”朱元珍也庆幸,开个三轮车就能到自己的田地,她家的养殖业也准备继续干。
朱元珍家进门口挂上了崭新的日历。
第一页是,2025年的1月。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参与记者:赵曼 向小雨)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龚子杰 杨抒怀
编辑:陈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