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情满江淮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反贫困战略,通过让更多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以自身劳动获取劳动报酬,“以工代赈”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应时而生。

叶集区三元镇开展以工代赈资产折股量化分红

  担纲——一以贯之,打造就业帮扶“新路子”

1984年起,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动用部分国家库存物资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迄今我省以工代赈工作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其中包含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三大阶段。

1984年至1996年,主要以发放粮食、棉花、棉布、工业品等实物形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96年至今,通过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中央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形式,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吸纳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2021年起,国家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将这项政策提升到新的高度。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出台《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序幕,并要求按照“能用尽用、应纳尽纳”的原则,在各领域吸纳项目地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展了以工代赈的适用领域和实施范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举措。

  富农——多措并举,鼓起村民“钱袋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工代赈既解燃眉之急、又助长远发展,既是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帮助群众通过自身劳动逐步走上致富道路的重要政策举措。“十四五”以来,我省以工代赈为返乡农民工、受灾群众、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及时提供规模性务工岗位,强化城乡就业“蓄水池”“稳定器”作用,有效助力推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不同于给钱给物的简单帮扶方式,以工代赈始终秉持“扶志扶智”,注重“以工促勤”“以工增技”“以工强能”,多渠道、多方式增强困难群体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勤劳致富。40年来,务工群众技能和收入都在逐步提高。“十四五”以来,我省以工代赈共带动约28万人就近就业,培训务工群众约22万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约37亿元。同时,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综合赈济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群众既得薪金、又得股金,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金寨县为茶园等产业园区建设的农村道路

  滴灌——精准施策,开对乡村治理“药方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曾是制约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以工代赈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各地逐步补上了这一短板。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徽以工代赈陆续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项目,为各地群众,尤其是落后地区困难群众送去新的希望。

在解决喝水难、出行难等影响群众基本生活的问题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成为以工代赈的重要任务。例如:2016年到2019年间,金寨县将80%以上的以工代赈资金分配到山区贫困村,将80%的项目安排到农村交通工程,打通“断头路”,修通“循环路”,建起“致富路”,“六安瓜片”茶越过莲花山,进入槐树湾,带动发展茶园3700亩,莲花山也由“藏在深闺”成为“新网红”,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以工代赈在完成既有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在增强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参与项目规划、筹建项目理事会等,基层干部的系统思维、统筹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部分地区探索村民自建的实施方式,农民群众从“给老板干活”到“为自己做事”,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薪酬待遇,群众认同感、参与感明显提升,强化了农民群众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宿松市陈汉乡白鹤村创新设立“书记下午茶”调解品牌,以“不逃避、不抗拒、解民意、诉真情”的方式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有诉求的村民都可以主动与村党支部书记品茶话事,驻村第一书记做公证或第三方调解。通过“书记下午茶”,让原本“硬碰硬”的矛盾局面得到了舒缓,让一些“背后”的声音不用遮掩,干群沟通更加顺畅,项目推进更加顺利。

宿松陈汉乡白鹤村“书记下午茶”品牌

  接续——坚守初心,谱写奋进“新篇章”

四十年,安徽以工代赈硕果累累。1985年到2024年间,安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总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共建设各类乡村道路超过6万公里,整治农田1500余万亩,建设小型桥梁、涵洞、水塘4000余座,新(修)建堤防、干渠1600多公里,人畜饮水工程9813处、解决了1100余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治理小流域1000余万亩,铺设各类给水管、雨污水管线(网)30余公里等。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处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安徽省在财政部等四部门2021、2022、2023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A”等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工作推动力度大、总体成效明显”的省份,并获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岁月如歌,情满江淮。“以工代赈”在安徽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的今天,以工代赈的故事依旧动人。一条条道路在田野延伸,一座座桥梁横跨河流,在安徽的小乡村,几乎每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打上以工代赈的烙印。未来,安徽以工代赈将继续坚持“赈”的初心,发挥好“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综合效益,弘扬“赈”能量,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谱写新时代的江淮大地幸福篇章。(记者 彭旖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