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为新时代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理响中国】为新时代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战略性产业主要由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各国产业与科技竞争的聚焦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兼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器人、无人驾驶、新材料、区块链、元宇宙、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果开始走出实验室、步入产业化阶段,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性产业。尤其是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孕育与技术积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自2020年开始加速,“由虚向实”步入“下半场”,逐步从早期的消费侧创新转至当前的生产侧创新,给生产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对经济增长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越发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正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一体化生产模式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但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新冠疫情时期的供应链中断现象倒逼各国开始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制造业本地化、“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的趋势日趋显现,全球生产结构出现重大转变。在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因素的共同驱使下,全球价值链出现收缩之势,对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及时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任务。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以此挖掘本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新型工业化既不同于国内已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于国外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发展理念,具有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等鲜明特征。而战略性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当前,新兴和前沿领域的战略性产业无一不是大国深度布局、巨头激烈角力的“竞技场”。只有加快战略性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同时,新型工业化除了要在生产过程中落实绿色环保要求,更要积极推进减排降碳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光伏、风电、氢能、储能、动力电池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战略性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科技创新的新源泉,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首先,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新生力量,具有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等特征。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各级部门的“十四五”规划中均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大市场规模,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统计,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通过嵌入智能化、数字化、娱乐化等技术载体,已成为目前居民消费规模最大的终端产品。在这些新兴产业带动下,现有产业体系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上升,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未来产业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源泉。与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未来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不确定性,但代表着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强大的爆发潜力使其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中央及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6G、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具规模。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率先制定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启动建设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育创新、谋长远的重头戏,今后五年内有望实现产业规模的倍数级增长。其中,上海临港新片区已构建了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和未来空间四大产业集群,目标至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未来产业已成为不断创造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的重要源泉,有力保障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最后,战略性产业正在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战略性产业领域,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形成挑战,正在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目前,美国战略性产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基础研发等原始创新领域,而中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材料或设备改进的实验研发与应用创新领域,这也是双方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在。在人工智能、6G、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并不明显,在有些领域甚至具备一定优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4—2023年我国共提交超过3.8万项专利申请,涵盖了出版、文档管理、无人驾驶等诸多领域,已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有47%来自中国。受此推动,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尽管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必须看到,战略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一是地方战略性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尚未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二是部分战略性产业宏观总产值保持增长态势,但部分微观企业盈利已出现困难,即宏观经济与微观个体之间存在“温差”现象。三是在目前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与中美大国战略竞争态势下,战略性产业出口面临的贸易与技术壁垒越发严峻。

  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导向

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为大力推动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科学的政策和治理体系,破除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因地制宜引导各地战略性产业科学布局。我国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不能“一哄而上”。这就需要引导各地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等因素,有选择性地布局战略性产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传统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不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产业发展路径。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突出的区域,引导其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重点突破能够引领社会经济变革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对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生产制造能力较强的区域,引导其配合区域创新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配置,促进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链主”企业。对于中西部区域,引导其立足本地优势产业与特色场景,选择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中的适用技术进行赋能,打造特点鲜明的战略性产业应用场景。

二是完善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各地正确认识产业政策功能,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积极有为,重点支持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但后期支撑效果明显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以政府资金作为杠杆撬动市场资源。同时,提前制定产业政策的退出方案,对市场可良性循环的领域和环节减少政策干预。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充分运用公平竞争审查等方式,推动产业政策从偏向性、选择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转变,从直接干预型向间接引导型转变,从事前补贴向事后奖励转变。尤其对于未来产业这种不确定性和探索性较强的领域,要发挥直接融资的独特优势,借助更分散的风险投资消化试错成本,借助市场机制促进创新外溢和联动。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创新,建立法律和政策不适应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及时上报制度,通过局部试点、“沙盒监管”等模式,打破现有法律和政策限制,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受经济“逆全球化”和制造业本地化影响,全球价值链在短期内的收缩趋势不可避免,“友岸外包”和区域价值链将快速扩张。对此,要积极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引导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开放模式,为战略性产业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开拓市场空间。同时,系统梳理我国战略性产业中的产业链供应链高风险领域,对于技术门槛高、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开展长期攻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为战略性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国内相关机构与海外优秀创新团队开展联合研发,进一步扩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与企业开放的力度,汇集各方资源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