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9月26日在京开展,以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一张张精彩照片描绘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革。
近三个月来,参观团组络绎不绝,北京主展、地方和海外分展共吸引超过千万人次参观,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盛世中国的真实写照就应该是有凝聚力、有振作力的。”
影像,记录历史,昭示未来。这场新华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闻图片展,带观众看见了“看见的力量”。
“以影像著史”: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
北京国家金融信息大厦39层大厅,一面巨大的主题墙映入眼帘。深沉的背景色,“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几个大字,让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2024年10月30日,来自云南省丘北县舍得乡矣白小学和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二龙山中心学校的师生代表,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时留影。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伴随讲解员的动情讲述,时光的闸门徐徐开启,观众们缓缓步入一条跨越世纪的“光影长廊”。
第一张照片,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这张有些斑驳的黑白照片,不仅定格一个重大历史瞬间,也成为新华社诞生之日的珍贵记忆。自1931年11月7日诞生起,新华社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
漫步展厅,仿佛踏入一条历史的长河。
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乡村振兴、硬核实力、百花齐放、绿水青山、国泰民安、中国风采……不同的主题词,串联起近500张精品照片。它们从新华社所属的中国照片档案馆1000多万张馆藏照片中脱颖而出,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2024年9月26日,观众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同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
在“浴血新生”展区,一幅特殊的“火线工作照”,带给观者深深的震撼。
1948年6月,河北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上下店子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新华社摄影记者袁苓腰间缠着手榴弹,举起手中的相机拍摄解放军战士向敌人冲锋的场面。他的同事郝建国紧随其后,抓拍下袁苓顶着炮火履职尽责的身影。
“革命战争年代,前辈们冒着枪林弹雨拍摄的新闻照片,成为鼓舞斗志、传递信仰的重要媒介。每当讲到这张照片,观众们都会表达由衷的敬意。”讲解员翟畅说。
宛如晶莹水滴融入时间长河,用镜头捕捉的每一个瞬间,见证了共和国的沧海桑田。
2024年9月26日,观众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步入“时空巨变”展区,从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到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从1951年成渝铁路沱江大桥建成后第一列火车疾驰而过,到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北盘江大桥飞越云贵峡谷;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广阔的时空维度里,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历在目,令人赞叹。
“乡村振兴”展区,这一幕意味深长——
一张1966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中,留下了河南兰考人民战风沙、斗盐碱,坚韧不屈、奋力向前的身姿。
另一张拍摄于2024年4月的彩色照片里,兰考县张庄村良田沃野,民居错落,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今昔对比,旧貌换新颜。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张庄,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黄沙漫漫、盐碱茫茫。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经过新时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率先脱贫摘帽。
“你没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我替你看了!”
2024年9月2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现场为观众讲解。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国泰民安”展区,一幅志愿军即将出国作战的巨幅照片前,讲解员雒悦声音哽咽。现场观众深受触动,泪水润湿了眼眶。
凝望一幅幅照片,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清晰可见。
有观众留下感言:“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洗礼,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更深的热爱。”
“一图胜千言”: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人物恰到好处地居于两只蓝色遮阳伞中间位置,倒影完美地映在积水中,与其腾跃的姿态上下对称……
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的三级跳远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用镜头拍下运动员飞跃“沙场”的瞬间。平衡精巧的画面、富于意味的结构,令人回味无穷。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人们从照片中能读懂历史,也能感受到极致的美学。
2024年9月26日,观众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新中国工业摄影的经典之作,巧妙利用射入车间高窗光线所形成的丁达尔效应,为钢管厂动工建设现场平添浪漫;珍贵的舞台剧照,在设备和感光材料条件受限的彼时,精准清晰捕捉高速运动的舞蹈动作;拼版照片中,来自泰国曼谷的一名女士“接过”云南花农“递出”的鲜花,将“一带一路”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的获得感蕴于无言……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一幕幕光影、构图和色彩运用高度和谐的画面引人入胜、意蕴悠长。
精品厅照片《解放军战士观看新闻摄影展》反映了1948年冬淮海战役期间,即将上前线的解放军指战员在战壕里观看摄影展的情景,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前政治动员。
“这张照片深刻诠释了新闻摄影展览的意义和作用。”讲解员高政翰说,“生动的图片不仅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更告诉我们应向何处去。”
抗日战争时期战地摄影名作《切断敌人供给线》旁,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驻足良久,直言“震撼”。
“每一个有幸看到这些照片的外国人,都会对中国在短短75年里走过的‘距离’产生一种无价的欣赏。”柯文思送来亲笔撰写的感言,“要使中国对西方人更具吸引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呈现中国人的灵魂、智慧和创造力。照片是最好的展现手段之一。”
方寸乾坤,经典永恒。
这些载入史册的新闻摄影图片,亦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佳作,展现出“国家摄影队”权威专业、大气方正的美学气派,让“中国梦”有了清晰可感的具象化呈现。
2024年9月26日,观众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新闻摄影最可贵的就在于其真实性,今天的新闻摄影就是明天的历史。展览展出的每一幅照片,都记录下国家发展的脉络、民族复兴的足迹,都饱含新华人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奉献。”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说。
一图胜千言。一个在光影中长久闪耀的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最是可信、可爱、可敬。
2024年11月28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观众在中国文化中心观看“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在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摄影展迎来上千名多国嘉宾。现场观众通过照片这一“无需翻译的语言”,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的重大深远意义。
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阿里表示:“新华社以艺术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图片以文字无法比拟的方式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
“润物细无声”:用真情凝聚奋进力量
“光影长廊”如同一条纽带,将家国与人民紧紧相连。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著名的战地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定格下这一历史性时刻:一艘满载解放军战士的木船上,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撑船向对岸奋力划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这位‘背影姑娘’叫颜红英,当年19岁的她与家人轮流摇橹、掌舵,冒着枪林弹雨出发。炮火纷飞中,像她一样支援渡江战役的老百姓数以万计。”展厅内,讲解员苏凯深情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从数万群众在悬崖峭壁间修成“人工天河”红旗渠,到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的劳作者群像;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吹响农村改革的号角,到无数追梦人将深圳这个昔日小渔村变成改革最前沿……一张张照片,留下普通劳动者的奋斗身影,诠释出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现场,工作人员为来自云南和内蒙古的师生讲解照片。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浸透的是中国人民风雨兼程的辛勤汗水,挺立的是中国人民顶天立地的精神脊梁。”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观展体会。
时光荏苒,本色如初。“国社之镜”聚焦点始终是人民,“世纪光影”汇聚成人民相册。
这里有振奋人心的时刻——
“硬核实力”展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从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配线上开出的照片,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迎来重要里程碑。
“一眼就认出来,在驾驶室旁边站着的就是我,这个镜头能留下来太珍贵了。”吉林分展上,89岁的一汽老职工刘成福在照片里找到了自己。
“要出发的时候,汽车城顿时就沸腾起来了,全场职工从四面八方涌进了中央大道……”遥想当年,刘成福记忆犹新,激动不已,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里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14年前的南昌火车站,彝族妇女巴木玉布木身背比人还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着双肩包,一手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坚毅地望着前方……这一场景被新华社记者捕捉到,感动了很多人。
如今,四川大凉山,巴木玉布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名感动全网的“春运母亲”已是家乡的致富能手,她说,“每当看到这幅照片,我就感到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继续前进。”
……
新华人始终饱含深情,聚焦欢乐的笑脸,也聚焦激动的泪水,聚焦紧咬牙关的奋进,也聚焦星辰大海的追寻。
照片无言,但背后跳动的真情却能直抵人心。
中国图片集团副总裁黄文说:“这些照片就像大时代中一个个闪光的切面,共同构筑了宝石般璀璨的新中国社会图景,让人们既感受到鲜活个体的生命温度,又体会到家国巨变带来的心灵震撼。”
展览结尾,气势磅礴的金山岭长城在云雾环绕下宛如巨龙,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年轻人笑容灿烂,毕业典礼上五星红旗映照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即将登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英姿飒爽……8张巨幅照片描绘出新时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万千气象。
2024年11月8日,国家冰壶队团队代表在北京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为祖国传神写照、为时代放歌抒怀、为人民画像立传,“国社之镜”仍在不断聚焦,“世纪光影”必将开启新的精彩。
文字记者:史竞男、孙少龙、王子铭、胡梦雪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孙闻、金宇、方思贤、王宇轩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