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难选择,考研还是考公?工作还是上学?享受恋爱还是进入婚姻?
每一项都需要仔细思考,因为选择的背后隐藏着看不见的代价。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看来,选择的本质意味着放弃,而不知道该怎么选,选择不对的那条路,才是人生的真相。
今天的文章,哲学学者徐英瑾将讲解克尔凯郭尔有关选择的哲学观点。
讲述 | 徐英瑾
01.
时代的转折:
从“我思故我在”到“我选故我在”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年生,1855年死,丹麦哲学家,主要在哥本哈根生活,后来去了柏林。在柏林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在那个地方了解了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一般被认为是黑格尔的哲学和非理性主义时代的转折点。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源头和思想对手都是黑格尔,黑格尔既给他思想的滋养,又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的靶子。
黑格尔谈存在,克尔凯郭尔也谈存在,但黑格尔所说的存在是一个思维范畴,它是黑格尔理论哲学的组成部分;而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存在,更多是一种情绪,一种感受,他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来揭露存在的意义。
存在和非存在(也可以翻译成有和无)以及变,这三者之间建立了有、无、变的辩证法。一个东西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什么没有什么,存在什么非存在什么,是个概念辩证的游戏。
但是克尔凯郭尔指出存在本身并不是一种概念,它首先是体验。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存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思想的一部分,如果像黑格尔那样认为思想本身包含存在,会犯下很多谬误,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包容,认为思想可以包容一切。
类似一个孩童去兜风,指着窗外的房子说,“在我的思想里,这些都是我的地产”。从思维当中是推不出存在的,存在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存在本质上是个生活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有很大差别。
另外一个很大的差别是非此即彼的问题。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正反合的辩证法,从正题出发,走向反题,然后走向合题。但问题是,合题真的是在现实中具有的吗?
克尔凯郭尔并不这样认为。这也是他刚才所说的观点的一个变种,如果认为思想里面存在着对于“鱼与熊掌兼得”的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案,便意味着现实中能把它落实吗?可能不是。
《我的事说来话长》
在现实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非此即彼的选择。生活的真相不是综合,生活的真相是选择。选择的本质意味着放弃,选了什么就等于不选另外一个东西了,而放弃本质上是一种痛苦。
如果你想在理论实践中完成对于各种选择项的优点的汲取,那只是思想的产物,这本身是一种意淫式的综合,是一种精神吗啡,让我们忘记了选择的痛苦。但是,选择的痛苦、担心、害怕、战栗,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中我们必须所接受的真相。这个问题是理性主义的哲学所无法处理的。
普遍主义的哲学同样无法处理。因为我们面对的所有的生活难题,都是特殊的、个别的,我们自己个体的生活也是特别的,如果碰到了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特别有个性的困难,你是不能看哲学书解决问题的(例如黑格尔式的哲学书)。
所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克尔凯郭尔那里要改一改了,我选故我在。
02.
审美阶段:将快乐最大化
上面讲了黑格尔的哲学与克尔凯郭尔哲学之间的差别,但是黑格尔辩证式演进的构造体系的哲学思路,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把整个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审美阶段,审美阶段是什么呢?就像小朋友一样,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就是追求快乐,要把快乐最大化。
克尔凯郭尔做了一些希腊文词源上的考证,理论的英文是theory,戏院的英文是theater。这两个词在古希腊文里分享着相同的词根,做理论与看戏是两件有点相近的事情,人在这两件事情里能够得到某种类似的这种快乐。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事项,理论是附属于审美的。理论本身是为了求个乐子,人为什么做理论研究呢?因为好玩。理论的阶段是很幼稚的,这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行骗天下》
很多大科学家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发现物理世界非常的优美,他们要揭示物理世界的优美,在理论科学的研究中,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快乐。这种讲法就印证了克尔凯郭尔的说法,理论研究和审美意识是相互捆绑的。
但是这里的要害是,克尔凯郭尔指出理论研究很幼稚,一种求真、求知识的人生态度很幼稚,这与西方哲学的道统产生了冲突。西方哲学一个大的道统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古希腊人的哲学建立在对于知识的追求上,要区分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意见。
现在克尔凯郭尔把整个游戏颠倒过来,原本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在他看来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如果用克尔凯郭尔的眼光,去区分休谟所区分的“知”“情”“意”这三种心理能力,知也就是知识的能力,恐怕是最低等的。
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至少在中国文人圈子里,对一个人的才情和智能的评价,并不集中在知识能力上,而是主要放在察言观色上。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与克尔凯郭尔相通。
03.
伦理阶段:选不对,才是人生的真相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到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人就要进入伦理阶段了。伦理阶段是人在伦理关系中,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特别强调,在伦理的选择当中,人会看到非此即彼的痛苦。他认为,人生是非此即彼,是断舍离,断舍离是人生的真相。
进入选择以后,因为人经常要放弃一个东西,所以就会感到痛苦。电车难题就揭示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特点,电车难题是指,电车往前开,发现前方有一个人被绑在轨道上,电车来不及刹车,为了救那个人的命,司机需要把车子拐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有五个人被绑着,所以必须在杀一人和杀五人之间做选择。
这是个高度简化的案例,但是个隐喻,在人生当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很多哲学家告诉我们,要怎样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中道,但只有克尔凯郭尔告诉你,选不对才对,选不对,你不知道怎么选,才是人生的真相。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能够告诉你怎么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的哲学,而是一种“破鸡汤”哲学。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不过这个阶段仍然被称之为伦理阶段,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在这个阶段上我们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仍然会受到伦理的一般性束缚,得按照伦常来选择。也就是说,两个伦理规则发生了冲撞,你要二选一,这是个困难。
可以举一个医生的例子:病人得了癌症,需要做手术,如果多切一点病变部位,病人的存活率会变高,但脏器功能会受到重大损害;如果少切一点,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会好,但复发率更高。
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是符合医学伦理的;降低病人的癌症复发率,也是符合医学伦理的;但是要同时做好这两件事,在逻辑上相互矛盾,是一种冲突。并不是“我是要选择做一个好医生,还是要做一个黑心医生”这种意义上的选择,而是要做哪一种意义上的好医生,在这两种好医生模型之间的二选一。
在这个选择的选择项当中,是不包括那些伦常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项的。
04.
宗教阶段:超出伦理的遵从上帝的声音
伦理阶段有点像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所讨论的伦理社会。但是黑格尔在讨论到这些伦理的社会后,他要往更高的层面攀,黑格尔攀到哪一个层面,最后都能找到一个实体性的存在,类似于某种综合体,能各种矛盾综合在一起。
克尔凯郭尔反其道而行之,他越往上爬,越让人看到没有综合体,越往上爬,越让人看到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用黑格尔的方法来反黑格尔。
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最高层次,是宗教阶段,即要超出伦理规范规定的一般性,按照对上帝的理解去做选择。这和黑格尔不同,在黑格尔看来,伦理规则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符合伦理是符合上帝的意志。
克尔凯郭尔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在《圣经》里面非常有名,是亚伯拉罕献祭的故事。
上帝对亚伯拉罕偷偷说了一句话,你要显示你对我的虔诚心。亚伯拉罕说,我对你足够虔诚,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显示我对你的虔诚呢?上帝说,你杀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是你自己的儿子,把你的儿子杀了来作为对于我的献祭,体现你对我的诚心。
亚伯拉罕很痛苦,但是对于上帝的爱使得他咬定牙关,把这个孩子放到献祭台上准备动手。在动手一刹那,上帝突然显身,说,亚伯拉罕我知道你的诚心了,这件事可以结束了。
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杀儿子来献给神是违背伦理的。但是为何它在《圣经》的脉络里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呢?
这体现出,如果人真的进入了宗教决断的层面,需要和伦常进行战斗,要在宗教和伦常之间二选一,不能让宗教和伦常兼得,这就是宗教阶段的选择,非常痛苦。
《永恒和一日》
克尔凯郭尔本人也经历了一场这样的人生风波,从他的人生风波中可以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
克尔凯郭尔出身于哥本哈根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与一位名叫雷吉娜的女性相爱了,两个人门当户对,二人在1840年订婚,但十一个月后,克尔凯郭尔突然决定与雷吉娜解除婚约。他写了一份分手信,在信里只字未提分手的原因。
雷吉娜后来又找到一个不错的人,对方名叫施莱格尔。根据克尔凯郭尔各种各样的专题资料,以及他与雷吉娜婚后往来的书信来看,克尔凯郭尔仍然爱雷吉娜,雷吉娜心里也有克尔凯郭尔。
但这件事本身令人很难理解。克尔凯郭尔和雷吉娜分手以后,也遭到了整个哥本哈根上流社会的攻击了,克尔凯郭尔离开哥本哈根去了柏林。
现在回到这样一个问题,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要和雷吉娜分手?这体现了一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克尔凯郭尔本身有一个更大的侍奉的心,他要把自己交给某种神秘的体验,上帝的召唤。雷吉娜渴望过的是一般哥本哈根的中产阶级过的日子,这种日子不是克尔凯郭尔够给她的。
为了让雷吉娜幸福,她应该找一个和她想法差不多的男性,同时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服侍上帝。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婚姻和向上帝服侍这两件事必须二选一,这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还有一件事也是非此即彼的,他认为婚姻和爱情这两者也不是一回事。爱情是接近于审美阶段的,婚姻是属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伦理阶段的,人进入了婚姻以后就没爱情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理解,结婚不是和一个人结婚,是和一个家庭结婚。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是克尔凯郭尔愿意承担的,他想做的是脱离这种关系。
现在看来,克尔凯郭尔如果和雷吉娜仅仅保持精神慕恋的关系,他可以使自己始终处在审美阶段,和雷吉娜进行神游;但同时又可以跳过伦理阶段,直接进入宗教阶段。可以看得出,克尔凯郭尔对伦理阶段的痛恨,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选择来跳过这个阶段。
这也能体现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大分歧,黑格尔认为婚姻是伦理的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婚姻,没有家庭,就没有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婚姻。
讲到婚姻的时候,黑格尔也认为婚姻开始是要有激情的,要有欲望的,但激情和欲望最后要服从于伦理的理性,要被辩证法的游戏给消融掉。
但是克尔凯郭尔告诉我们,这是理性哲学家的途径,非理性哲学家不是这样,非理性的选择的欲望,会冲破理性的桎梏,按照自己选择的欲望来开辟出自己所要前进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