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㊷|血肉上的“勋章”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90年的回响㊷|血肉上的“勋章”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爷爷的腰腹部曾被子弹击中,后脑、脚上也都在战斗中受过伤,留下了疤。”在于都县盘古山镇,红军后代黄清波眼神凝重地望着前方,回忆起爷爷黄啓英身上的伤疤。

小时候,黄清波并不理解爷爷身上伤疤背后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才认识到,他的爷爷曾经是了不起的红军战士,这些伤疤是爷爷血肉上的“勋章”。

▲红军后代黄清波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因为家里穷困,出生在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的黄啓英,8岁起便辗转多地,最终定居在盘古山镇。少年时期的黄啓英心怀大志,先后加入过当地儿童团、赤卫队,后来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1934 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人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黄啓英留在了地方部队,负责为部队做好买米、买菜等后勤保障。在艰难的日子里,黄啓英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红军队伍离开时,黄啓英随队伍来到于都县黄麟乡,在观看完中央苏区最后一场文艺演出——井塘会演后,黄啓英随部队多次转移,进行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啓英作为特派员兼敌后武工队队长,长期在于都、会昌、安远、信丰等地活动。

“大的战役爷爷经历过三次,小的战役爷爷说他已经数不清了。”黄清波说。长期的作战,让黄啓英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的疤痕。

生于乡野,经历过战火纷飞,最终选择回归平凡。黄啓英,这位曾经的红军战士,后来返回了盘古山镇,回到了田间地头。他放下枪杆,拿起了锄头。上世纪80年代,黄啓英享受失散红军待遇。

革命年代,有许多红军战士默默奉献,在一切平静后归于平淡,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为大众所知,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黄啓英便是其中之一。

在黄清波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位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在战火中英勇无畏,在和平年代默默耕耘。

推荐

阅读

1.90年的回响㊶|长征路上学写字

2.90年的回响㊵|大山深处的娃娃,当起红军“守护者”

3.90年的回响㊴|不敢忘,爬雪山、过草地……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文字: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视频: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编辑:朱叶

复审:邵平 张文娟 陈双双

审签:胡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