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孔子后人隐入乡野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当孔子后人隐入乡野

从古至今,孔子后人已延续约80代,遍布全球各地,“孔夫子”之名闻名海内外。浙江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就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村落之一,全村1300余人中,孔姓占95%以上。

《榉溪宅图记》这样描述这里的景致,“过岩桥,陟松亭,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古所称避世桃源,何以加焉”。今年10月,榉溪村登上联合国“舞台”,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GFHS)授予“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成为世人瞩目的乡村人居范例。除了山水环境,这里保存完好的空间形态和街巷结构,特色明显的传统建筑群、聚落文化及家族礼制等,都是吸引评委会的加分项。

为什么孔子后人会在这乡野中繁衍生息?此处藏着一座怎样的“生活着的孔子博物馆”?踏入“桃花源”,你就会明白。

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安土敦乎仁”的桑梓之情

南宋时期,为躲避战火,孔子第47代裔孙孔若钧和他的哥哥孔若古、侄子孔端友、儿子孔端躬等人,护送宋高宗赵构离开山东南渡。

抵达临安后,孔若古、孔端友等人继续向衢州进发,这一支系后来被称为“孔氏衢州南宗”。孔若钧、孔端躬父子继续护送高宗皇帝到了台州章安镇。此后,他们欲前往衢州与族人汇合,但途经磐安榉溪时,孔若钧不幸病逝。儿子孔端躬将父亲就地安葬,并在这里长期隐居,婺州南孔自此发脉。

榉溪村内,矗立着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太公树”的南方红豆杉,已经快900岁了。相传,孔端躬在曲阜的孔林中挖出了一株树苗,且将其随身携带,并发愿:“何地植土生根者,即吾孔氏新址也。”

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这片土地上生活、成长的人们的精神归宿。此后,孔子后人开始在榉溪重建自己的生活,搭建房屋、开垦荒地,并设立学堂,致力于提升乡邻的文化素养。而榉溪的古建筑一反常态,都坐南朝北,以示对先祖的怀念。可见,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从未断裂,不论到了哪里都不会忘记从何而来。

磐安县榉溪孔氏家庙内景 图源:“磐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耕读传其家”的文脉赓续

“耕”与“读”是千百年来文人学士推崇的生活方式,众多显赫的世家大族都将“耕读传家”奉为至关重要的家规家训,以此激励后代既要勤勉务农,又要刻苦读书、力求上进。

面对这样一片深山,到底是另寻他路、追求安逸还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隐入乡野的孔子后人拒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形象,开始了他们的耕读实践,在耕耘劳作中传道授业。

榉溪村的孔子后人继承了祖上崇文敬学的传统,即便是一张写过字的纸张都不能随便丢弃,而是先积攒起来,再一起拿到“敬字亭”里烧掉。

在这里,千年耕读文化浸润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村中的建筑多在清代以后建成,而位于中心位置的孔氏家庙,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因为多次修缮而保留了宋、元、明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将丰富的历史信息隐藏在梁柱的纹理中。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孔子后人都在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将其视为精神圣地。

比如,步入其中,孔子像正上方的“如在”匾额,取自《论语》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强调祭祖要正心诚意,就像祖先在身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耕读传家也是要让祖辈的精神“如在”,以另一种方式留下那些古老的智慧,带给后人以启迪。

有学者就认为,磐安县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上封闭、局促的山区县,宋朝之后出现大量清官重臣、爱国名将、文人墨客,这与孔氏家族在榉溪定居有着很大的关系。

榉溪村“太公树” 图源:“金华文旅”微信公众号

三、“礼失求诸野”的乡风古韵

《汉书·艺文志》记载:“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当传统的文化、礼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更迭、隐匿,甚至消亡,往往能在乡野民间寻找到它“最初的模样”。

800多年来,孔子后人在榉溪山野中世代隐居,克服了文化迁徙的“水土不服”,在深山中顽强延续着家族的文化精神,也在无意识间推动了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交融,对浙中乡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在榉溪村中,村民们特设了一处名为“义祭坛”的场所,专门用于祭祀亡孤。每到清明、中元、冬至等时节,村民们都在此行祭拜仪式。三支土香,一对蜡烛,几碗猪肉、豆腐,简单却充满人情味。

有人不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些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孔子后人,总记挂着孤魂野鬼的衣食冷暖作什么?透过“义祭坛”,我们看到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与友善,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追求,更看到了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对平凡生命的敬重与善意。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乡风民俗则是活着的传统文化。历经30余代,庙堂之上的儒家文化与乡野之间的传统礼俗水乳交融,在榉溪村进行了有根有脉的活态传承。从庙堂到乡野,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庞大家族的文化传承,更能读懂中国人敬重祖先、尊崇圣贤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情感。

榉溪村 图源:“金华文旅”微信公众号

四、“海内皆兄弟”的共融新生

无论故乡多么遥远,传承的纽带都始终紧密相连、从未中断。新世纪以来,在一众文保泰斗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深藏山中的婺州南孔文化逐渐受到外界关注。

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4婺州孔子文化周”活动中,除了曲阜、衢州的孔氏后裔,一批台湾同胞、海外留学生也专程赶来榉溪观礼祭孔大典,助力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榉溪村迎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拥抱”,来自孔子博物馆的展品和团队走进榉溪。在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的见证下,来自南北各地的孔氏后裔,将从曲阜孔宅的古井与榉溪的宋代古井中汲取的井水汇聚一处,用以浇灌从曲阜“至圣林”移植而来的楷木苗。新栽的树苗与“太公树”遥遥相望,诉说着千百年来的乡愁,也预示着一场新的开始。

《论语·颜渊》记载,2000多年前,在司马牛发出“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的忧叹时,子夏回答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2000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文化不仅成为了串联南北两地、海峡两岸的特殊纽带,其提倡的“仁爱”思想更是成为了全人类的价值共识。

新苗亭亭,古树葱郁,走过千年风雨的榉溪村,如今正在各方孔氏后人的合力下,书写着一段关于文化、关于家国、关于世界的新的故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