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竹简,写尽风雨沧桑;秦砖汉瓦,镌刻文明密码。
文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分量很重。在他看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通过文物,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提振自信,还可以回忆历史、解读初心,连接中外、增进情谊。总书记深知文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的必要性,他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湖北荆门,楚文化遗存分布最广的中心地带,近二十年来重大考古发现接连不断。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埋藏着一批足以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千年文物——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之道家典籍《老子》
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荆门纪山古墓群,这片古老的土地因蕴藏丰富的楚文化遗存而备受瞩目,却也不幸成为盗墓贼觊觎的目标。
1993年10月的一个漆黑夜晚,一伙盗墓贼将贪婪的魔爪伸向了郭店一号墓,企图窃取其中的宝藏。然而,他们贪婪的行径却如同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了通往郭店楚简神秘世界的大门。
晨曦初露,当地村民发现了触目惊心的圆柱状盗洞和被胡乱掘出的椁木渣,他们立刻警觉起来,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公安机关迅速行动,经过缜密侦查,终于将两名盗墓贼绳之以法,并缴获了一件珍贵的铜匜。
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意识到,郭店一号墓的棺椁已被打穿,墓内文物岌岌可危,必须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
千年学术重见天日
1993年10月中下旬,荆门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火速进驻郭店一号墓工地,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发掘工作,长3.3米、宽1.68米的郭店一号墓室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墓室内部用木方巧妙地间隔成头厢、南边厢和棺室三个部分,椁室里更是清水盈盈,器物全部沉浸其中。这水经过青膏泥的层层过滤,变得纯净而清澈,近乎于蒸馏水,对椁室内的木、竹、铜等器物乃至古尸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护作用。
而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搅动室水时,一支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竹片悄然浮出水面,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信使,向世人揭开了郭店楚简的神秘序幕。这一发现让现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就这样,这批珍贵的郭店楚简在历经千年沉睡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着先秦学术的灿烂与辉煌。
郭店楚简出土及修复状态
竹简重生楚国文字再现
初露真容的竹简,犹如时光的信使,以其未染尘埃的绝美之姿,瞬间点亮了历史的尘埃。然而,这份来自远古的绚烂不过须臾,二三十分钟的光景后,它们便开始悄然蜕变,氧化为乌黑的炭色,仿佛岁月在其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考古学者深知时间的紧迫,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批珍贵的竹简轻轻置入特定溶液中,以保持其湿润状态,防止水分蒸发导致干裂,并将其运往博物馆,进行一场细致入微的泥渣清理与化学还原之旅。
历经数月的精心照料,竹简上的泥泞逐渐褪去,那些曾化为焦炭般的竹片,奇迹般地重现了它们原本的青黄之色,而其上镌刻的文字,也仿佛被时光倒流的风轻轻吹拂,再次焕发了生机。
郭店楚简,这804枚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竹简,其中有字者竟达730枚,共计逾1.3万字,它们以楚国文字独有的典雅与秀丽,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字的魅力。这些竹简,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儒家与道家智慧的宝库,它们如同一扇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智慧之光。
郭店楚简之道家典籍《太一生水》
谈及郭店楚简的文化价值,它无疑是改写中国思想史的一部“神州第一书”。经过整理,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批竹简竟涵盖了儒、道两大主流学派的18篇重要典籍。道家典籍如《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如《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等,皆在其中。尤为珍贵的是,除《老子》与《缁衣》有传世之本外,其余13篇均为存世孤本,它们的重现,无疑为学术界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震撼。这些古籍,不仅是稀世之珍,更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钥匙,它们为那些悬而未决的学术争论提供了确凿的答案,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店楚简中的儒学著作,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孔子与孟子之间的思想鸿沟,填补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缺失的一环,成为孔孟儒学思想的“纽带”。而《太一生水》的出土,更是为我们揭开了我国最早宇宙生成论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于宇宙、生命的深邃思考。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湖北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脉深厚,当前,湖北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荆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记者:邹敏
来源:湖北文物
责任编辑 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