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郁达夫文人的身份,对《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经典都比较熟悉,但或许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抗日战士。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而在此之前,他的长兄郁曼陀被汪伪特务杀害,为国捐躯。1952年,郁达夫和郁曼陀同时被新中国追认为革命烈士,可谓“难弟难兄同殉国,春兰秋菊见精神”。
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有流丽的才华文笔,也有刻骨的国仇家恨。在他的心中,抗战的种子何以坚定埋下?家人对他的人生轨迹有怎样的影响?昨天是郁达夫诞辰128周年,也是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之日,我们借此来聊一聊。
郁达夫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因父亲早逝,年长12岁的郁曼陀对郁达夫来说亦兄亦父。因此,在郁达夫的成长过程中,郁曼陀对他影响巨大。
比如热爱文学。郁家有书香传统。郁曼陀年少时就有才子之名,16岁中秀才,1905年考取浙江省首批官费留学日本。所学专业虽是法律,他却有一颗文艺的心,空闲时喜欢作画写诗。郁达夫形容他的诗细腻工稳,“有些似晚唐,有些像北宋人的名句”。
比如爱国之心。1929年,郁曼陀在东北任职,他的名声很快为日本人熟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想邀请他担任要职,郁曼陀却坚定地拒绝了。1932年,郁曼陀来到上海工作,利用法官的身份和自身社会影响力,想方设法帮助爱国进步人士,曾营救田汉、阳翰笙、廖承志等人出狱。
面对优秀的长兄,郁达夫一边是崇拜和模仿,一边则是叛逆与反抗。
1913年,因郁曼陀出国考察,17岁的郁达夫跟随他去日本留学。原本郁曼陀想让他学医找一份好工作,但郁达夫志在学文,他不顾长兄的极力劝阻甚至“断供”的威胁,还是在20岁时转入文科学习。
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医生,但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郁曼陀回国后,郁达夫独自留在日本,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的困顿和对情感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出于“弱国子民”的强烈屈辱感,这位敏感、忧郁又孤僻的青年,身心不堪重负。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把自己的心境写进了小说《沉沦》之中,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与理想、心灵与欲望、伦理与情感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青年,在颓废中不断沉沦,找不到出路。
不过,作为文人的郁达夫,在浪漫抒情主义的主色调之外,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社会和时代变迁冷静的关注。在《沉沦》的最后,郁达夫借“他者”之口对祖国说:“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他还在日记里写道:“国即予命也,国亡,则予命亦绝矣。”
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什么是文人?在郁达夫看来,文人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气节。他在《“文人”》一文中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和长兄,“他们虽都不是文人,他们也都未曾在副刊上做过慷慨激昂的文章,或任意攻击过什么人,但我却很想以真正的文人来看他们,称他们是我的表率,是我精神上的指导者”。
1937年,上海沦陷后,日寇大举内侵,杭州告急。日军占领富阳后,占据了郁家的松筠别墅。郁达夫72岁的老母亲不愿做亡国奴,拒绝为日军服务,在一个雪夜,炒了一点炒米,带了一个铜火铳,躲入山中。1937年12月31日,熬了六天六夜的郁母陆氏殉难。
郁曼陀为人正直,他在上海工作期间保护爱国进步人士、严惩汉奸的行为,引来汪伪特务的仇视。面对带有子弹的恐吓信这样的死亡威胁,郁曼陀都置之不理。1939年11月23日,郁曼陀出门上班时,不幸被特务枪杀。
两位至亲遇害,郁达夫都身在外地无法亲往祭奠,只能以文字遥寄哀思。国恨家仇集于一身,郁达夫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郁达夫曾说:“我不是一个战士,只不过是一个作家。”1933年,他曾带着家人回到位于杭州的“风雨茅庐”,躲避乱世的风雨。但在强敌入侵、祖国风雨飘摇之际,郁达夫又坚定地选择走出“茅庐”,直面风雨,成为了一名爱国战士。“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是郁达夫作为一名“战士”发出的呐喊,他为这角色转变付诸了自己的努力。
为纪念郁曼陀和郁达夫而建的“双烈园”内景 图源:“富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1938年,郁达夫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协会常务理事、研究部主任和会刊《抗战文艺》编委。年底,受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他又前往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在新加坡的三年零两个月期间,郁达夫用旺盛的创作力写下了400多篇文章,其中政论时评超过100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有分析抗日形势的《必胜的信念》《政治和军事》等,有揭露日军行径的《敌寇政治进攻的两大动向》《侵略者的剿灭文化》等,还有关注祖国建设的《抗战中的教育》等。
“文化人是识风浪的海鸥,我们要号吹在前,切不可悲歌在后。”这些文章见证郁达夫的蜕变,他已彻底摆脱了青年时期作品中“沉沦者”的形象,转而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通过撰写评论来唤醒国人热血、提振抗战士气。他坚信中国必胜,并展现出一种不妥协、不屈服的姿态,以一个成熟而坚定的战士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到新加坡第二天,他在所写的《估敌》中,向读者发出“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的宣言。
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与胡愈之等28位抗敌委员会的领导人一起流亡到印度尼西亚,潜伏下来继续从事抗日工作,其间,还掩护和帮助了众多抗日爱国人士。爱国华侨陈嘉庚曾对夏衍说:“那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
“十年孤屿罗浮梦,每到春来辄忆家。”但是,这位诗人却没能等来下一个春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投降的两周后,郁达夫在印尼的家中与朋友聊天时,被一名当地青年叫去门外,而后被日本宪兵诱捕杀害。
胡愈之曾评价道:“郁达夫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但此后岁月,故都的秋色中,江南的冬景里,再也没有了那个拿着诗集的清瘦文人,也没了那个愿以生命去拼搏的战士。
如今,在浙江富阳鹳山公园东麓的山腰处,坐落着一座“双烈园”,“双烈亭”的正檐下悬挂着茅盾题写的“双松挺秀”匾额。此处就是用来纪念郁曼陀、郁达夫两位烈士的。富春江川流不息,郁达夫在《沉沦》中所期待的祖国富强已然实现,这就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