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video
张元奇,1936年出生于水乡高邮,1956年开始在《高邮报》担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眨眼功夫,60多年过去了。回望所记录运河的影像,沧桑巨变,感慨万千。作为一个草根摄影人,怀抱手中的相机,深感责无旁贷。运河流水无限,生命有期,我应抓紧时间,不让快门休眠。”
——张元奇《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拍摄运河六十多年的老记者
清晨,古老的河网唤醒了这座位于江苏中部的小城高邮。
岸边,年近九旬的张元奇缓缓拿起相机,开始寻找灵感。
作为水乡地区,运河对高邮的农业生产、经济建设、水路运输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邮报》担任记者后,张元奇便把镜头对准了运河。
张元奇在拍摄
为了拍摄运河的全貌,张元奇几乎爬遍了当地的制高点,这张《千年运河》便是张元奇众多摄影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张元奇摄影作品《千年运河》
张元奇摄影作品《黄金水道》
张元奇摄影作品《南来北往运输忙》
张元奇拍摄运河
经典作品的诞生往往不依赖高超的技巧,关键在于耐心的观察与敏锐的捕捉。盂城驿、镇国寺塔……绵延43.6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为张元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百舸争流、文化遗迹、民俗活动、城市建设……张元奇手中的镜头虽小,却囊括了数十年间,京杭大运河高邮段的发展脉络。
一家三代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在家族中,摄影并不是张元齐一人的专利,他的儿子张晓萌、孙子张引,同样是捕捉光影的高手。
64岁的张晓萌和父亲一样扎根高邮,在延续张元奇拍摄精髓的同时,张晓萌更加注重对色彩的把控。
35岁的张引则沿着运河一路北上,拍下了很多运河两岸的老街。如今,对于留在北京任教的张引来说,照片里的运河既是情怀,更是乡愁。
张晓萌摄影作品
张引摄影作品
“影友学堂”传递记录运河“接力棒”
运河的千年滋养成就了鱼米之乡,流动的文化印记带动了古城兴旺。2014年,大运河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元奇也找到了新灵感,最终,在高邮镇琵琶社区的支持下,张元奇夫妇创办了公益性的“影友学堂”。
课堂上,张元奇与50多名当地摄影爱好者共同学习摄影理论。运河边,老爷子在指导影友们的同时,还会跟着大家学习无人机等新装备。
与影友们在运河边共同拍摄时,张元奇开玩笑地说道:“我们老两口子就是‘高大上’,待在‘高邮’,这么‘大’岁数,一天到晚跟大家忙‘上课’,哈哈哈。”
从传统相机,到数码设备,从张元奇一家三代,到影友学堂,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运河依旧奔流不息,那一张张照片同样成了流动的历史,记录下运河的深邃与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