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信号特别有意思。
11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下属的专注“人口”的官方行业媒体《中国人口报》发表了一篇专家文章,提出“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简直是掷地有声——
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简单说,大学是教书育人地方,同时也是谈恋爱的重要场所,所以大学这几年,一定要教育大家好好地正确谈恋爱。
文章建议:高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婚恋教育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提升正确认识婚恋和经营恋爱关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做准备。
嗯,背后这意思简直不能再明显了。
这篇文章迅速成为热门文章,包括有的地方省级党报也进行了专门转载。
为什么舆论上会出现如此大的转变?结婚率越来越低或许是主要的原因。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有474.7万对新人完成了结婚登记手续,这一数字创下历史新低,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6.6%。
如果大学时代不谈恋爱,毕业之后不结婚,结婚之后不生娃。这会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越来越低,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发展。
文章中谈到: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
所以,从源头上加强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必要。
在今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中,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并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近些年来,关于PUA、出轨、家暴的新闻越来越多,两性对立的话题也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巨大的流量,社会婚恋焦虑在最适合谈恋爱的大学里蔓延开来。
婚恋焦虑的具体体现,包括“不婚主义”、“不恋主义”等等。
要知道,当代年轻人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生长大的,个体的自主性、个人意识非常强大。而且,他(她)们的社交时间大多花费在虚拟空间里,对于线下的亲密关系甚至是陌生和恐惧的。
与其担心以后的各种摩擦,在自己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时代,不谈恋爱是最轻松的生活方式。
此外,互联网上的“剩男剩女”、“天价彩礼”、“花式催婚”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也放大了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
年轻学子们大学一毕业,很快就面临着“催婚”的局面,进而发展成个体和原生家庭的矛盾。这对于更喜欢”一个人“生活的“00后”来说,也是非常抵触的。
所以文章中也谈到:当前婚恋教育在学校场域明显缺失。调查研究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文章作者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1、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
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
3、建立课程反馈机制;
4、加大对婚恋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5、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婚恋教育。
事实上,关于婚恋教育,最近几年已经成为了大学的热门课程,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开设了“爱情心理学”之类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而有些讲授爱情课的老师,也容易成为网红。比如,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本来是研究文学的,因为在课堂上谈论爱情,几乎成为明星级人物。
时代变化太快,现在是大城市落户限制放开了,孩子生得越多越好了,也强调要教大学生谈恋爱了。
还是那句话:形势比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