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所谓“方便理解”的名义将“996”包装成保险产品,这种做法建立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之上。
孔德淇丨媒体评论员
近日,一张显示由某保险公司推出的“996奋斗无忧险”宣传海报引发热议。该保险声称将为被保险人提供猝死、意外等保障,保额最高达60万元,其宣传标语“无畏加班,来份熬夜险为梦想加点油”更令人瞠目结舌。
“996奋斗无忧险”宣传海报
©中国经营报
据报道,该保险公司客服对此表示,该保险可能是第三方和中国平安联合推出的产品,目前他们官方商城并无售卖此产品。随后,记者在其他平台发现在一个名为“护身福,定期寿险”保险产品的宣传介绍中,也有“996上班族必备保障”的标题语。
从商业营销角度看,涉事保险企业或许是想通过贴近热点、软化宣传来吸引消费者,以所谓“方便理解”的名义将“996”包装成保险产品。然而,这种做法建立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之上。
“996”工作制早已饱受社会诟病,它并非奋斗的象征,而是对劳动的异化。将其作为保险产品的卖点,表面上是敏锐捕捉到了“996”群体这一庞大潜在市场,试图以“产品创新”来迎合需求,实则并非保障劳动者,而是让本不合理的超时加班似乎有了“正当理由”。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法治社会之下,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996”工作制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中关于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曾联合发布案例明确其无效。那么基于此衍生出的保险产品,合法性自然存疑。保险公司不能以所谓的商业创新为由,忽视法律的红线,这不仅是对法律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广大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破坏。
这种“奋斗无忧险”也反映出涉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从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偏离正轨的产品创新也并非明智之举。保险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风险分担与保障机制,应真正关注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聚焦于其在正常生活、工作情境下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推出真正符合劳动者合法权益、符合法律规定的保险产品,而不是将目光锁定在因违法加班导致的风险上。“996奋斗无忧险”,会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产生质疑。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奋斗无忧险”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保险产品设计与宣传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保险商业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公序良俗。不能让保险产品成为不良商业文化的“帮凶”,而应促使其成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工具。
说到底,“奋斗无忧险”不该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对此,保险公司应及时纠正价值偏差,回归保障本位。社会各界也应共同抵制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的商业噱头,营造一个健康、合法、尊重劳动的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