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中国先后发展了多型“航母杀手”类武器,从传统的超音速巡航导弹、革命性的反舰弹道导弹,到最新的高超音速导弹,可谓是拥有全球种类最多、性能最全的反航母武器库。香港《南华早报》22日透露,如今中国又在新概念武器——跨介质飞行器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将成为改变未来战争格局的新武器。
报道称,早在2022年,中国科学家就在研制“又能飞、又能潜水的超音速导弹”,它需要实现难度极高的跨介质飞行,但一旦取得突破,将没有任何现有的舰载防御系统能应对如此快速的“跨介质攻击”,“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这种导弹将能以2.5倍音速在1万米高空巡航200公里,然后在接近目标时转入掠海飞行模式。一旦与目标的距离进入约10公里的范围内,该导弹落入海中,转换为超空泡鱼雷模式,以每秒100米(约200 节)的速度在水下行进。超空泡鱼雷是通过在鱼雷周围制造一层密集的气泡,大幅减小阻力进而提高航行速度,同时它还可以随意改变航向或紧急下潜至100米的深度,以避开对手的水下防御系统。
2022年11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两架潜空跨介质航行器试飞成功。据公开报道两款航行器分别采用了固定翼和折叠翼结构,均能够迅速跨越水空介质,在空中稳定飞行,在水下隐蔽航行,全过程全自主,无需人工控制。
但跨介质飞行器难度极高,对通信导航、流体力学、材料、动力均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动力系统要同时能满足空中高速飞行和水下高速航行的截然不同的需求。据称,中国为这款新概念发动机选择了轻质元素硼作为燃料添加剂,“它在部分中国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中也有使用”。报道称,当硼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时,就会剧烈燃烧,能轻易使导弹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麻烦在于如何在水中引燃硼。中国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能让固体燃料有第二次燃烧机会的设计,继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效率。
如今中国研究团队称,相关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最为关键的跨介质发动机测试成功。报道称,在实验室测试中,这款发动机在潜航模式运行时,达到近 90%的燃烧效率,符合实际应用需求。此外,中国科学家还针对进入燃烧室的水蒸气喷射量,以及燃料中如镁和铝等其他成分的比例进行了优化,让这些活性金属使硼在蒸气中燃烧得更彻底。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发动机排气射流速度超过3马赫,而燃烧效率则达 87%。
显然,如果跨介质导弹研制成功,将让中国的反航母作战能力得到全新提升——传统导弹主要瞄准的是水面舰艇的上层建筑,后者被命中后可能会被击伤,但基于现代水密设计的航母等大型舰艇通常具备较好的抗沉性,此前美国拿退役的“美国”号航母进行的测试就是很好的案例。而重型鱼雷具备更大的战斗部,直接瞄准的是舰艇的水下部分,一旦被命中会导致舰体大量进水而沉没——因此重型鱼雷对于水面舰艇的杀伤力通常远大于反舰导弹。
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本质上仍是火箭助推鱼雷
只是长期以来重型反舰鱼雷重量偏大、射程有限,常见的火箭助推反潜鱼雷也只能携带轻型鱼雷,只有苏联研制的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算是不成功的尝试。而能够在空中飞行和水下航行的反介质导弹,结合了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快、有效射程远,以及超空泡鱼雷拦截难度高、威力巨大的优点,未来相关技术成熟后,还有望改造更多的海战装备,这也是它被称为“改变未来战争格局”的原因。
只是有些讽刺的是,无论是反介质飞行器还是将硼作为燃料添加剂,最早都是美军进行了尝试。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就提出了又可以在天上飞,又可以在水下航行的“潜水飞机”项目——按照设想,这种潜水飞机气动外形与大型水上飞机相似,在机翼下方安装可收放水翼,缩短起飞距离。飞行时使用涡扇发动机,潜航时采用斯特林发动机。可携带两枚“北极星”A-3潜射战略导弹。但该项目完成概念设计后,美国军方进行了战略调整,将海军的核武器部署至核潜艇。大型潜水飞机项目最终因为成本和技术难度高未能实施。
同样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空军就曾将氢硼化合物添加到飞机燃料中,产生的热能几乎是传统燃料的两倍,可以增加超音速轰炸机的续航能力。但当时美国军方在试验中发现,这种新燃料会产生粘性废物并粘在发动机叶片上,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这些项目在1959年被取消了。近年来美国海军资助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氮化硼制成的纳米材料可为时速超过6400公里的高超音速武器提供动力,但最后也没有了下文。
倘若《南华早报》的报道属实,那么中国就是又一次实现了“美国负责幻想、中国保证实现”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