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2023年度浙江技术发明奖揭晓,维生素D3系列产品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最高奖励的背后,是浙工大科研团队二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苏为科,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教授。2005年,他接到一家制药企业的求助,想改进一条维生素D3生产线。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苏为科说:“这个企业里,维生素D3的原料胆固醇是从羊毛脂里面提的,提出来以后其他都当废弃物去烧掉。废弃物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化合物,后来我们就设计了以这个为原料合成25-羟基维生素D3的全新工艺。”
25-羟基维生素D3,药效是普通维生素D3的3到5倍。当时,全球仅有制药巨头荷兰帝斯曼公司能规模化生产。这种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药物,我国严重依赖进口。苏为科决定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第一步,他把实验室直接搬进了企业里。
团队做实验,经常做到晚上十一二点。但在实验室里做出的实验结果,在车间的生产线上却屡屡出错。一次,团队里的金灿教授凌晨一两点钟吃完夜宵再回车间,发现了实验室和车间的区别。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金灿说:“转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企业生产车间隔壁那个车间,它释放出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对我们那个车间的一种催化剂有毒害作用。第二天就召集他们的技术部门、车间主任包括老总,商量改进计划。”
就这样一次次试错,一点点改进工艺。到2012年,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团队采用羊毛脂中的24-去氢胆固醇作为原料,用化学合成法生产出了25-羟基维生素D3。与荷兰帝斯曼的生物法相比,生产成本下降了80%,三废减少了50%。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金灿说:“把样品就寄到了荷兰帝斯曼,他们自己一检测,过了一个多星期,荷兰帝斯曼总部包括技术总监、市场总监,一群人就直接飞到上海。”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苏为科说:“他基本上的高管,将近100多个都来过了,到企业来过了,跟我们来谈,他急了。”
三年后,全球首条25-羟基维生素D3化学法生产线在浙江花园生物建成。团队获得了美国、日本等多国的授权发明专利12件,构建了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生素D3系列产品核心技术体系。五年时间,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20.5亿元、出口创汇1.4亿美元。荷兰帝斯曼不得不停掉了自己的产线,转而向企业购买这款原料药。
浙江花园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徐君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25-羟基维生素D3生产线,生产规模均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苏为科说:“维生素D族这个系列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让我们整个制药这个领域里,要处于国际上应该是要有话语权的。”
【记者手记】
像25-羟基维生素D3这样“声名不显”但对国民健康发挥重要基础作用的自研药物,虽没有“火箭上天、蛟龙入海”的惊天动地,但承载着中国科技“不断攀高”的决心和魄力。采访中,苏为科教授反复提到,科学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空中楼阁”,科研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去,只有潜心在“小处”做文章,才能在研究上出成果。25-羟基维生素D3的成功,是浙江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故事,正在这片充满创新基因的土地上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