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友说《AI+的无限可能》

2024-10-15 09:29:03北京网友说

(本文约2000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最近,基础科学都被AI撞了一下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奖人,出人意料的均为人工智能专家。这让众多网友惊呼“物理学不存在了”“化学也不存在了”。

其实,并非这两个学科不存在了,而是AI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持续向各领域渗透融合。我们正加速迎来一个AI环绕的新世界,原有的创新范式、组织模式、工作形态和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迎来全面的重构。

“AI 科学家”呼之欲出

数千年前,人类的研究主要依靠经验去描述自然现象,从钻木取火的发现、神农尝百草,到两小儿辩日的难题和天圆地方的认知,莫不如是。

直到近代科学起步,人们才开始使用数学、物理等模型开展科学研究,如17世纪的牛顿运动定律、19世纪的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方程等等。

随着模拟仿真等技术的兴起,建筑设计、航空航天、汽车风洞、智慧交通、天气预报等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模拟来辅助研究,但仿真毕竟不能完美复刻真实世界的千变万化,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

在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近年来创新的第四范式兴起,“凭大数据说话,用大数据生成”,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这种研究特别适合复杂系统,能大幅提高研究效率,加速科学发现和创新。

也许不远的将来,一个完全自主的AI科学家可能诞生,在材料、化学、物理、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帮助人类解决世界性难题,改善数十亿人的生活,或许这位AI科学家有一天也会获得诺贝尔奖。

“为爱发电”的新工作

如果说利用AI开展科研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体验,但各种大模型效率工具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的好帮手。

有了大模型,各种数据统计、图表绘制和PPT制作都能够简单点击几步即可完成,各种文案、配图也是手到擒来,未来的工作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拼接和技能的重复使用。

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很多都将面临职业替代风险。拉长到历次技术革命看,技术的每次更迭都会在短期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业,从英国工业革命纺织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再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经济学家建议暂停技术进步,这种冲突从未停止过。

但每次技术革命中创造出的新就业,又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最近人社部公布的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云网智能运维员、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不仅在百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就在几年前可能也不会预料到。

可以想象,未来的AI时代,会有更多新职业。诸如数据标注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新技术相关的,以及类似美味品鉴师、艺术疗愈师、宠物沟通师等兴趣驱动的职业被创造出来。

在大模型加持下,未来的工作组织也可能发生变化。当前流行的“一人企业”,就可能成为重要趋势。未来,一个人可以雇佣大量数字AI助手和智能机器人,这样一个人就可以身兼产品经理、工程师、UI等多角色,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斜杠青年"。个人的创意可以借由大模型更快地实现POC(原型验证),以更低的试错成本去做更多的创新与创造。

“用AI发电”的新生活

利用AI“轻松工作”,可以帮我们省下来更多的时间,未来这些时间,不再需要我们去“卷”,而是可以“多点生活”。

未来,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还是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它可以是小影院、图书馆、咖啡厅、餐厅等各种生活设施。马斯克预言:“当你在城市中行驶,或者说当汽车载你在城市中行驶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停车场和停车楼。那么在一个自动驾驶的世界里,这些停车场就可以被改造成公园。我们正在将‘停车’从‘停车场’中移除。”

当我们回到家,未来AI也可能成为我们的家庭新成员。例如机器人Neo,最近住进了一位00后纪录片导演Jason的公寓里,两个人朝夕相伴了48小时。Neo不仅可以为Jason冲咖啡,还能把电水壶精准放回底座上。同时Neo还可以完成叠衣服、擦桌子这些基本家务劳动,甚至还能配合主人一起做饭。

还有最近的人居环境机器人小五,融合了四腿轮足复合设计、大面积触觉皮肤、多指灵巧手以及安全人机物理交互等多项自研技术,不仅可以抱老人起床,还能推着老人的轮椅在养老院自如行走。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697万人,而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823万张。可以想象,养老服务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将极大弥补未来养老需求缺口,让每一个老人获得更多的精心照料和温馨陪伴。

拥抱AI定义的新姿势

回顾每一次技术革命之路,无不伴随着旧模式颠覆的阵痛、短期应用效果不达预期、社会疑虑情绪增加等带来的挑战,但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协作,一次次点亮了前行之路。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一方面是技术本身需要我们投入更多资源,深度解析技术机理,从根源上防范风险。另一方面,AI发展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伦理、失业等风险。但目前来看,这些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给我们留有充分的应对时间。

有网友说:“其实 AI 只是一个工具,最为关键还是自己的想法或创意本身。” 面对 AI,短短一段时间,人们经历了巨大转变,从开始的不安质疑到如今的大胆运用,从对其兴趣寥寥到积极接纳新技术。在未来,AI还将有更多应用场景,为我们打工。毕竟,“科技焦虑”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AI改变不是彗星撞地球,而是碰撞激发式的共同演进。

(作者王强系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AI画作:一片金色的麦田,梵高风格

为您推荐

这就是乌鲁木齐

新华社2024-10-15 09:09:37

美放缓降息节奏代价不小

中国经济网2024-10-15 09:06:24

未雨绸缪保群众温暖过冬

中国经济网2024-10-15 09:03:04

太行山下遍地金黄 拼出秋收好“丰”景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0-15 09:02:31

全国秋收过六成 秋种陆续展开

央视新闻2024-10-15 08:58:00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