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任意子,3桃N士,1个华人?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任意子,3桃N士,1个华人?

图源:Osama Shukir Muhammed Amin FRCP(Glasg),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图源:Osama Shukir Muhammed Amin FRCP(Glasg),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编者按:

去年,施郁教授大胆预测,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会奖给超快激光科学和阿秒物理。结果不出所料。

今年,施郁教授再次大胆预测: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授予研究分数统计和任意子的物理学家。

那么,施郁教授能够押宝成功吗?10月8日下午见分晓。你认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颁给哪些科学家?欢迎留言说明你的理由。

施郁 | 撰文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授予研究分数统计和任意子的物理学家。

任意子是量子物理的概念,在凝聚态物理的拓扑物态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在探索中的拓扑量子计算里起关键作用。

图源:weird.com

图源:weird.com

量子力学中,同种粒子的内禀性质完全一样,叫做全同粒子。比如所有的电子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一种全同粒子的集体来说,将其中两个粒子互换,或者将多个粒子置换,物理上都不会有区别。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粒子集体用“波函数“描写,波函数大小的平方是概率,波函数是所有粒子位置的函数。

将两个粒子互换,波函数有两种结果,要么不改变,要么乘以-1。前者叫做费米子,后者叫做玻色子。两个粒子互换相当于一个粒子绕另一个粒子转半圈,互换两次相当于转一圈,也就回到原来的情况,相位总归是0 (相位是一种角度,所以2π也相当于0)。

一个粒子绕另一个粒子一圈。图源:网络

一个粒子绕另一个粒子一圈。图源:网络

不难推论出,将多个玻色子置换,波函数也不变;将多个费米子置换,这个置换相当于多少次两两互换,波函数就乘以多少次-1。任何情况下,波函数的模(也就是大小)不变,模的平方不变,也就是概率不变。

这些性质叫做统计性质。费米子的统计性质导致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相同费米子的状态不能完全一样),所以有元素周期表。而且化学键和磁性也是基于费米子的置换性质。光子是玻色子。基于玻色子的统计性质,光子可以处于同一个状态,这就是激光。

1976年,挪威奥斯陆大学的J. M. Leinaas和J. Myrheim提出,上述性质只是3维空间(我们生活的空间)里的性质,如果粒子限定在1维空间(一条线)或2维空间(一个面),那么粒子的统计性质可以介于玻色子和费米子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全同粒子互换,波函数乘以一个模(大小)为1的复数,这是一个指数函数,它的指数是虚数单位i乘以一个相位,而这个相位是π乘以一个分数。玻色子和费米子是特例,玻色子交换导致的相位为0;费米子交换导致的相位为π。

两个粒子交换两次,也就是一个粒子围绕另一个粒子一圈后,玻色子和费米子的集体波函数都回到原来的波函数,但是Leinaas和J. Myrheim发现2维下,有可能有其他情况,波函数回不到原来的波函数。

为了理解2维的特殊性,可以考虑一个粒子围绕另一个粒子的路径。在3维,这个路径可以连续变形,从而回避另一个粒子,最后退缩为一点。但是在2维度,路径必须围绕另一个粒子。

1980至1981年,Goldin, Menikoff和Sharp在研究流代数这个专门领域时,也发现这种统计。

1982年初,源于对分数电荷和磁单极的研究, Frank Wilczek构造了一个模型,考虑围绕一个磁通管旋转的带电粒子,证明这种粒子具有介于玻色子和费米子之间统计性质,角动量是整数减去电荷乘以磁通除以2π,因此可以是分数。

几个月后,Wilczek将这种统计叫做分数统计,满足这种统计的粒子叫做任意子,他对统计性质做了仔细的讨论,并注意到包括Leinaas和Myrheim在内的前人工作。

1983年,Robert B. Laughlin提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基态波函数,指出准粒子具有分数电荷。文章2月收稿,5月发表。Laughlin分享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Laughlin波函数基础上,Bert I. Halperin指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准粒子(即在基态基础上的激发)遵守分数统计。他考虑在基态基础上产生两个准空穴,然后推导出,当这两个准空穴交换位置后,波函数有一个额外的相位π/m,其中m是填充因子的倒数。每个准空穴的电荷是e/m。文章11月收稿,1984年4月30日发表。

1984年,吴咏时给出2维中,遵守分数统计的多体波函数的规则,推广了通常对全同粒子的对称化或反对称化。此文章4月2日收稿,7月9日发表。

接着,吴咏时发现任意子是量子力学对2维系统的普遍预言。他给出一个不依赖模型的理论,用路径积分的方法得到2维分数统计,说明是位形空间拓扑的后果。他还表明,路径积分中的权重因子是位形空间的基本群的表示,而位形空间的基本群与辫子群同构,编织操作是交换操作的推广。吴咏时指出,在2维,位形空间的基本群是非阿贝尔的。那么从数学上来说,必然存在非阿贝尔任意子。此文章4月9日收稿,6月11日发表。

目前,作为容错量子计算的一个途径,人们正在探索拓扑量子计算,这基于对非阿贝尔任意子的编织操作。40年前,吴咏时首先指出了分数统计与辫子群的拓扑关系,为编织操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图源:Scientific American

图源:Scientific American

1984年,Arovas,Schrieffer, Wilczek用Berry相位的方法,验证了Halperin的结论。此文章5月收稿,8月发表。

1984年,Arovas,Schrieffer, Wilczek和Zee讨论了任意子气体,并为分数统计构造了Chern-Simons场论。此文章7月收稿,1985年2月发表。

后来人们常将任意子看成玻色子或费米子携带Chern-Simons通量,这里的玻色子或费米子称作复合粒子。在量子霍尔效应中,Chern-Simons通量被磁场通量抵消,得到复合粒子。

1997年,Saminadayar等人组成的法国小组和de-Picciotto等人组成的以色列小组在填充因子为1/3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通过测量隧穿电流的颗粒噪声,分别观测到分数电荷e/3,也就是电子电荷的1/3。

2011年,Halperin等人理论上提出量子霍尔效应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考虑用量子霍尔效应的边缘态实现类似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现象,在电阻(或电导)的震荡中体现出准粒子分数统计的效应。这提供了证明分数统计的途径。

2016年,Halperin等人又分析了他人提出的任意子碰撞的设计,计算了电流关联中的任意子迹象。

最近,Halperin等人理论上讨论的这两个实验都实现了。G. Fève组和Michael J. Manfra组在填充因子为1/3和2/5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实验观测分数统计。一般认为,Fève组的方法比较间接,Manfra组的方法更直接。

2020年,Fève组在填充因子为1/3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 以量子点接触为分束器,研究了准粒子的碰撞,测量到流关联的干涉效应,实验结果与Halperin等人2016年基于任意子的理论计算一致。论文2019年9月收稿,2020年4月发表。2023年3月,Fève 组又将他们的实验拓展到填充因子为2/5的量子霍尔效应。

2020年Manfra组在填充因子为1/3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在量子点接触上产生准空穴,做了边缘态的干涉实验,测量到霍尔电导的干涉效应,直接观测了编织统计。在某个参数区,磁场或门电压的微小变化产生准空穴,从而引起干涉相位的跳跃。论文2020年5月收稿,2020年9月发表。这个实验结果被认为不够明朗,相位跳跃可以用分数统计解释,但是也可以仅用分数电荷来解释。2023年10月,Manfra组又做了填充因子为2/5的实验,选择特定的边缘模,得到的相位跳跃只能用分数统计解释。

准粒子编织实验。图源:Nature Physics.

准粒子编织实验。图源:Nature Physics.

2023年,还有其他实验观测到分数统计。Heilblum等人的以色列小组用Mach-Zehder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中,准粒子导致充电能,对干涉效应有干扰,Mach-Zehder干涉仪则没有这个问题),在填充因子为2/5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观测到任意子编织。Sim等人的韩国小组则通过测量准粒子分束导致的颗粒噪声,展示了填充因子为1/3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任意子编织统计。

2023年,非阿贝尔任意子方面也取得进展。Google的一个小组用超导量子比特进行了图顶角的非阿贝尔编织, Quantinum小组则用离子阱实现了非阿贝尔任意子编织,等等。

这些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广泛运用了Aharonov-Bohm效应。在Aharonov和Bohm1959年提出这个效应之前,1949年W. Ehrenberg和R. E. Siday就已经提出这个效应。Ehrenberg,Siday和Bohm已去世。

最近关于分数统计的工作中,很少提到吴咏时的理论工作。但是诺奖委员会能做深入的历史调研,比如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重视饶毅教授的考证,授予屠呦呦诺奖。

诺贝尔奖限定不超过三位。究竟给哪三位,要看诺贝尔奖委员会强调的“颁奖点“。比如,有几种可能:

Leinaas, Myrheim, 吴咏时(强调一般性理论 ; 考虑Wilczek已得过诺奖);

Leinaas, Myrheim, Wilczek(强调最早);

Leinaas, Myrheim, Halperin(强调最早提出理论或者具体实现途径;考虑Wilczek已得过诺奖);

Halperin, Wilczek, 吴咏时(强调较新的理论);

Halperin, Manfra, Fève (强调具体物理实现,即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实验);

其他组合

吴咏时是犹他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他从北京大学(6年制)毕业后,任职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后赴美国。他对理论物理多个领域有重要贡献,与Thouless和Parisi的合作论文分别在他们的诺贝尔奖介绍中引用。如果吴咏时获得诺贝尔奖,就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在新中国接受完整教育的人,而且他做出这个工作时,是中国公民。

吴咏时的分数统计工作与杨振宁有关。工作内容受到杨振宁风格较大影响,也引用了杨振宁的论文,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也受到杨振宁影响。1981年初,他从国内到杨振宁的石溪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访问半年。向杨振宁告别时,杨振宁交给他量子霍尔效应的第一篇实验文章,要他关注这个领域。吴咏时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后,又去华盛顿大学。在这里,他开展了分数统计和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

吴咏时老师是我亦师亦友的长辈、同事、邻居,我们相识多年,曾有过科研合作,更有很多交流。

Wilczek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04年,他与Gross和Politzer因为证明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渐近自由而分享物理诺奖。如果他今年获得诺奖,就成为继John Bardeen后第二位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近年来他也在中国兼职,在上海交大和中科大建设Wilczek量子中心。

Halperin是哈佛大学教授,对凝聚态理论有多方面贡献,包括相变,超导,反铁磁,量子霍尔效应,等等。我曾经和他聊过天,他说,他曾作为美国物理学会成员访问复旦大学,受到Madam Xie(谢希德)接待。

G. Fève巴黎高师的教授,Michael J. Manfra是普渡大学教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