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今天和记者一起再次来到红旗渠,重温这条渠给我们留下的精神丰碑。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张霞雯:站在这条蜿蜒盘旋、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条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上,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我依然被它深深的震撼住了。
走在红旗渠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每一块界碑都讲述着责任与担当。大家看这些刻着村庄名字的界碑,它不仅仅是对修建者的纪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状。它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修渠人的故事,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过去是秃山、荒山,现在是青山绿水。十万大军战太行,十万大军出太行,十万大军富太行,十万大军美太行。林州的发展是红旗渠带来的。
安阳林县地处太行山深处,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共发生大旱绝收30多次。1960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历时十年,修成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新中国奇迹”。参加修渠时,张买江只有13岁,他是父亲牺牲在红旗渠工地后,被母亲送来的。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我母亲给我说你不把水带回去,你别回来见我这个娘,我在渠上整整待了9年没有回家,池塘里蓄满水的时候,我母亲整整坐了一夜,在场的都是落泪的。
如今,76岁高龄的张买江老人作为义务讲解员,经常向来访者讲述那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精神财富。2021年,红旗渠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断激励着后人接续奋斗。
庙荒庙荒,连庙都荒。林州市庙荒村由于土地稀缺、出行不便,成了全县最穷的村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利用好风景和红旗渠穿村而过的优势,让党员带头,和村民一起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
安阳市林州市庙荒村党员 第一户农家乐经营者 刘明生:我们是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我当时想,赔我也要干,当这个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从2017年开始,庙荒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打造并运营“渠畔人家”。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发展起民宿和农家乐,“旅游饭”越吃越香了!脱贫后,庙荒村成功入选全国100个贫困村特色扶贫案例。
安阳市林州市庙荒村党支部书记 郁林英:村集体收入,2016年之前是零,去年年底是73万。这是我们变化最大的。
为了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2013年,红旗渠干部学院建成投用,先后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7800多期,培训学员超过42万人,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浙江学员:我觉得我们年轻人的话,就应该延续这一种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面,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川省松潘县委书记 王世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县委书记,我将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苦干实干巧干,为民造福。
中原大地从来都是一片英雄辈出、精神富饶的土地,在这里诞生的还有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都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刻激励着、鼓舞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不忘初心、接续奋斗。